作者: <span>董志成</span>

“我是谁”与心理健康

看门大爷之灵魂拷问的段子广为流传。没错,就是那经典的三连——“你是谁? 你从哪来? 你到哪去(或你要干什么)?”虽然只是个段子,但是这三个问题真的是很重要啊。其实主要的问题就是“你是谁”,后面的“你从哪来, 你到哪去(或你要干什么)”只不过是对你这个人的过去和未来所进行的追问。当然“从哪来”和“到哪去(或将要干什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你是谁”。 我是谁?任何一个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并且需要用一生来给出答案。一棵树终其一生都是一棵树,一只鸟终其一生都是一只鸟,它们不会变成别的什么;人则复杂许多,我们可...... 阅读全文>

前来访者谈心理咨询(二):心理咨询的设置

接前文《前来访者谈心理咨询(一):选择合适的心理咨询师》,今天继续来谈谈心理咨询中另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咨询设置。所谓咨询设置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约定好心理咨询按照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包括咨询的时长、频率和价格等等,二是对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关系作出一些约定,这一点通常作为咨询伦理来讨论。 与咨询设置相关的话题在以前的多篇博文中都有所涉及,比如《心理咨询是怎样进行的》简单介绍了不同流派的心理咨询是如何进行的;《心理咨询中的设置与控制》和《心理咨询需要做多少次?》表明了我们对心理咨询设...... 阅读全文>

关于拒绝的两个实例

拒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不懂拒绝的人可能会遇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不会拒绝的人也许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心软、善良、为别人着想等等,但是这一现象的背后往往却是自我的不稳定以及自我和他人之间界限的模糊。如果我们勉强自己来应许别人,最理想的情况下,我们会帮助到别人,但是却委屈了自己,长此以往我们对别人的帮助将是不可持续的。这还是最好的情况,更多的时候可能是既委屈了自己又帮不到别人,因为既然我们感到勉强了,那一定是有原因的,要么是能力不够,要么是意愿不足,这种情况下未能办成应许之事也并不奇怪。 今天...... 阅读全文>

“Hello World!”——一个简单而又困难的目标

《我想写出这个世界上最棒的代码》戏剧化地呈现了一位迟迟不愿行动,最终也才写了个“Hello World!”的码农的心态。这看上去看很夸张的描写完全是来源于生活,如果把“我想写出这个世界上最棒的代码”替换成别的目标,很多人可能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其实这一点也不丢人,除非你是那种一上来就有合理而又明确的目标,并且还能顺利实现的人;我想了又想,好像只有设计良好的机器人才能符合这样的预期。 呈现这样一位虚拟的码农的内心世界,目的不是要否定他,更不是要嘲笑他,正如文章开头的注释所说“我们不能否认‘我’的努力,也不能忽视...... 阅读全文>

前来访者谈心理咨询(一):选择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作为一个咨询师,我一直觉得曾经作为一个来访者的经历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前文《我的心理咨询史:医院篇》中已经回顾了我作为一个来访者的一部分经历,本文我将做进一步的补充和思考。 十几年前我曾经作为一个来访者接受心理咨询,这改变了我的生活;后来我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这改变了我的职业发展轨迹,当然也同样改变了我的生活。我想我值得去写两篇博客,既从来访者也从咨询师的视角来谈谈与心理咨询相关的话题,本篇就来说一说怎样才能促成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匹配。 首先还是来说说作为一个来访者我是怎样选...... 阅读全文>

治好了我二十年的拖延症——我弹琴的体验

绿翅鸭(2019年摄影目标是至少拍到一种个人新鸟种,实际拍到十一种) 有些东西你选择去无视它,然而它却一直在那里存在着,就好像在提醒着你什么。对于我来说,就有一件这样的东西——一把吉他。这把吉他距今有二十年了,是我在大学一年级的寒假(或者暑假)买的。到手后拨弄了几天,还买了一本吉他书,但是除了能把音阶弹出来之外,怎么也弄不明白怎样扫弦,渐渐就放弃了,一放就是将近二十年。 开始的时候,这把吉他放在老家,吉他其实还是很占地方的,记得爸爸多次问我还弹不弹了,甚至建议我把它卖了。后来我就把它带到了合肥,...... 阅读全文>

在尊重自己感觉的基础上认识这个世界,我们将有更多的自由

人们常常固守着某些与事实并不相符的观念却迟迟不愿意做出调整,这里所说的人们可能包括我们每一个人。 简单举两个例子,比如“安卓机卡”就是很多人坚信不疑的,哪怕他一直是苹果的用户且从来没用过安卓;再比如“国产车小毛病多”也是很多人的观点,至于小毛病具体是什么,好像又无关紧要了。在这两个与手机和汽车相关的问题上我还是有发言权的,从安卓2.2一路用过来,开始确实不好用,不过到了安卓9以后,真的是没有什么问题了。至于汽车,我用的是便宜的国产车,几年下来并没有什么“小毛病多”的情况。 我无意推销安卓手机(我自己十...... 阅读全文>

浅谈舒适区

不知从何时开始,舒适区这个概念频频被提及,但是舒适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大家似乎又并没有搞得很清楚。其实我也搞不太清楚,应当说舒适区确实是心理学里面的一个概念,但是并没有严格的定义。由于“跳出舒适区”看上去是如此地积极向上,因而特别适合运用于鸡汤文和成功学,诸如“你的舒适区,正在慢慢毁掉你“、“沉迷舒适区的你,会一步步毁掉你的人生”、“跳不出舒适区,你永远都是普通人”、“沉浸在舒适区,就是与这个世界背道而驰”等等说法比比皆是,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讨论舒适区的文章很多都有类似的特点,就是一眼看上去...... 阅读全文>

或许是因为我们没有接受孤独才会如此孤独

我曾经误以为我很有资格谈论孤独,然而孤独的人各有各的孤独,所以我最多只能谈谈我自己对孤独的体验以及当下对于孤独的思考。 从小我就是个很不合群的孩子,当然是有一些小伙伴的,在后来的人生阶段也总是有少量朋友,但总的说来我熟悉孤独的感觉。我喜欢独处,事实上我以前确实害怕人多的场合。好在总是会有小伙伴来找我的,我也乐意和他们一起玩耍,喜欢独处与需要陪伴和交流并不矛盾。作为一个内向的人,独处是容易的,有学业,有工作,有兴趣,很多事可以一个人做。 我发现相对于观察别人,我更喜欢内省自己。如果一个人觉得...... 阅读全文>

方舟天使——真实的故事

电视剧《黑镜》一贯的套路就是通过引入一些黑科技来凸显当今人类的生存现状,几乎每一集都是讲述人类被科技反噬的故事,“方舟天使”或许确实有黑科技加成,但是在我看来一点也不科幻,因为很多真实的类似“方舟天使”的故事正在我们身边上演着。 《黑镜》第四季第二集讲述了一个“方舟天使”的故事。所谓的“方舟天使”是一个黑科技项目,具体的操作是这样的:在孩子的大脑里植入一个微型装备(操作只需一秒,无任何痛苦),然后家长就可以实时监控孩子的状态。查看孩子的位置信息和生命体征自然不在话下,更厉害的是甚至能通过终端平板电...... 阅读全文>

我的头脑中记忆了一件不存在的事情

春节前后接连看了《三体》和《狂飙》这样的精彩剧集,完结后想接着追一部却没有合适的选择,这时候想起一部老剧,就是 …

被误解的心理咨询

如今很多人遇到心理问题后都能想到通过心理咨询来帮助自己,而若干年前,比如我上中学的时候,是完全不知道有心理咨询 …

新冠三年之个人小结

差不多两年前的时候,我在《新冠元年之个人小结》中记录了个人在新冠中的一些感受。新冠二年无事,转眼新冠三年即将结 …


各种各样的蝉和生命教育

怎样的生命教育才能让孩子们更加珍爱生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先从各种各样的蝉来说起。 …

他为什么打我?

最近读完了伦迪·班克罗夫特的《他为什么打我:家庭暴力的识别与自救》,阅读的过程非常痛苦。 …

一起摇摆,在成功与失败之外

如果成功是一个挑剔的爸爸那么失败一定是个包容的妈妈每次当我在选择的路口我都只瞟一眼成功就坚定地奔向失败因为我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