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舒适区
不知从何时开始,舒适区这个概念频频被提及,但是舒适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大家似乎又并没有搞得很清楚。其实我也搞不太清楚,应当说舒适区确实是心理学里面的一个概念,但是并没有严格的定义。由于“跳出舒适区”看上去是如此地积极向上,因而特别适合运用于鸡汤文和成功学,诸如“你的舒适区,正在慢慢毁掉你“、“沉迷舒适区的你,会一步步毁掉你的人生”、“跳不出舒适区,你永远都是普通人”、“沉浸在舒适区,就是与这个世界背道而驰”等等说法比比皆是,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讨论舒适区的文章很多都有类似的特点,就是一眼看上去说得都是对的,甚至让人感觉莫名被某句话戳中,但是读完以后脑子往往又变得空空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或许还增了一点焦虑。除了文章,还有专门讨论如何突破舒适区的书籍,比如有一本叫做《进化 : 如何成功突破舒适区》的书就给出了具体的步骤,声称试验者中有97%的人已经借助此书的方法成功突破了舒适区!这些文章或书籍或许对于有些人是有帮助的,但是更多地可能还是迎合市场的产物。如今社会节奏快压力大,贩卖焦虑、贩卖成功确实会很有市场。想要突破的意愿固然是好的,然而如果我们只是被各种带节奏,又怎么可能真正有所突破呢?
最近电视剧《小欢喜》比较有热度,而几年前原班人马曾经出过另一个电视剧《小别离》,这里就以《小别离》中金琴琴的妈妈吴佳妮为例。这个剧说的是三个家庭的故事,三家交往甚密且每家都有一个上初三的孩子。在很多人眼里上不了好高中就等于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等于找不到好工作,而找不到好工作就等于一辈子都完了。简言之就是上不了好高中就等于一辈子都完了,而另外两家的孩子恰恰成绩欠佳,他们两家的经济条件都挺好,因此这两家孩子的父母开始考虑让孩子出国。金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首先金琴琴是学霸,考个重点高中不在话下,其次金家经济条件也不宽裕。但吴佳妮却一心想着把女儿送到国外读书,既不考虑自家的实际情况,也不考虑女儿和老公都不情愿的事实,甚至出于经济上的原因而考虑把女儿过继给她在国外的姐姐。各种折腾下来几乎离婚,和女儿的关系也面临挑战,最终她自己几乎崩溃,闹得家无宁日。不仅仅是在电视剧中,心理咨询中也能遇到一些类似的情况。比如有位来访者工作稳定,福利待遇也不错,但是工作内容比较乏味,TA认为不能这样一直混下去,于是想通过换一个领域的工作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初心当然是好的,如果TA步步为营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TA的想法比较激进,恨不得立马辞职,然后整个家庭迁往别的城市,这给TA的家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吴佳妮和这位来访者都希望跳出舒适区,但是显然没有取得正面的效果。
很多人在生活中长期处于紧张或无聊的感觉之中(可能就是叔本华所说的钟摆吧),渐渐就会麻木,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是什么。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位来访者说吃饭的时候不知道想吃什么,于是就看别人点什么,然后自己跟着点一样的。在类似这样的感觉之下,这个人是很容易被煽动的,比如他刷手机刷到一篇知乎大佬的关于舒适区的文章,可能就会觉得大佬说得真对,我应该跳出舒适区!然后他有可能去做一些“跳出舒适区”的事情,他也会有求进步的感觉,但是往往很难真的奏效。因为他没有自己的感觉,只是跟着别人的说法在往前走,他的做法很可能既不尊重自己也不考虑别人,这也难免给他的人际关系带来麻烦。
其实与“跳出舒适区”相关的说法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它强调改变,因为人只有改变才会有成长,改变往往会带来不适感,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成长的机会,所以才要跳出舒适区。但是这个理论要想要有意义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得有自己的感觉,并且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还是以吴佳妮为例,她显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折腾以后,她这才明白亲情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最终放弃让女儿出国的想法,家庭成员终于可以和谐相处,女儿金琴琴也考入了重点高中。但这毕竟是电视剧,现实生活中如果这么折腾,恐怕就很难收获大团圆的结局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出一个悖论——什么样的人才会强迫性地让自己走出舒适区呢?恐怕正是那些感觉不舒服的人吧。“跳出舒适区”至少会是一种很努力的感觉,至于是不是有效,可能已经很难去顾及了。生活本来就已经很不容易,我们为什么不能让自己过得舒服一点呢?我可不是让大家混吃等死,因为舒服不见得就是不努力。我想舒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消极的,而另一种则是积极的。比如有一个人,他喜欢喝可乐,喜欢刷手机,睡得迟起得晚,还不爱运动,这是他的舒适区;再比如有另外一个人,他的工作毫无挑战,每天喝喝茶看看报,收入还不错,这是他的舒适区。但这两位的舒适区都是消极的,从长远来看还是不舒服的,第一位可能会为自己的肥胖而苦恼,第二位则可能会陷入无聊之中。消极的舒适区往往是别人觉得他舒服但是他本人未必感觉很好,积极的舒适区往往相反,处在积极舒适区的人,别人倒是未必觉得他有多舒服。比如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每天花十几个小时练琴,在别人看来是很辛苦的,但是在他自己看来,正是处在舒适区呢。所以,与其强迫性地跳出消极的舒适区,倒不如去建设属于自己的积极的舒适区。
舒服不舒服说到底只是一种感觉,而感觉是相当主观的,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记得很多年以前我买了一辆山地自行车,一个同学看见了就要试骑一下,他上车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变速器调到比较轻的档,我当时心里默默鄙视了一下,心想这么平的路至于吗。现在看来,我当时实在是幼稚得很。我确实是喜欢默认挂最重的档,这样我最舒服,但是人家就是喜欢挂轻一点的档,这样他最舒服啊。自行车只是个代步工具,不同的人使用习惯不同而已。回到跳出舒适区的问题上也是一样,一切都要从体会自己的感觉开始,下一步就是信任自己的感觉,但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感觉,这样一来我们和自己和别人都会相处地更好。
Views: 100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