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打我?
最近读完了伦迪·班克罗夫特的《他为什么打我:家庭暴力的识别与自救》,阅读的过程非常痛苦。
书中先是列举了关于家暴者的错误观点:
- 他小时候受过虐待
- 他的前任伤害了他
- 被他家暴的都是他最爱的人
- 他太过压抑自己的情绪了
- 他生性冲动
- 他失去了控制
- 他太生气了
- 他精神不正常
- 他讨厌女人
- 他害怕亲密、怕被抛弃
- 他自卑
- 他的上司虐待他
- 他不善交流,不善于解决冲突
- 女性家暴者的人数不亚于男性
- 他的家暴行为给他和伴侣都带来了伤害
- 他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
- 他酗酒或者吸毒
之后书中还总结了家暴者的心态:
- 他是在控制你
- 他有权力感
- 他颠倒黑白
- 他不尊重伴侣,认为自己比她高一等
- 他混淆了爱与家暴
- 他善于摆布人
- 他努力塑造好的公众形象
- 他觉得理所应当
- 家暴者否认和最小化家暴行为
- 家暴者的占有欲很强
书中家暴者的改变过程如下:
- 承认自己对现任或前任有过心理、身体家暴或性侵的历史
- 无条件地承认家暴是不对的
- 承认他的行为是他的选择,而不是失控的后果
- 承认家暴对你和孩子们的影响,并能感同身受
- 承认他的控制性行为和权力感驱使的态度具有一定的模式
- 在摒弃那些家暴行为和态度的同时,形成尊重人的行为或态度
- 端正你在他心目中的扭曲形象
- 弥补他造成的伤害
- 接受他的行为造成的后果
- 承诺不再出现家暴行为,并且遵守这个承诺
- 承认需要放弃自己的特权,并且说到做到
- 承认戒除家暴也许是一辈子的事
- 无论过去和未来,都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尽管这本书貌似专业地对家暴思想的本质、家暴的过程甚至如何改变家暴者都做出了阐述,然而我对于其中的很多内容无法认同。
因为在我的体验和观察中,世界从来不是如此简单。把家暴者描述成一个像是处心积虑的恶魔式的人物,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实践。人的内心是很复杂的,家暴中的伴侣常常处在激烈的情感漩涡当中,有时无法自我审视,或无法自我成长。
关于如何在婚姻中很好地彼此相处,好像很难获得好的引导。学校不会教,当然这也教不了;我们的父母也许能言传身教教一点点吧,但是这也远远不够。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自己慢慢摸索。要怎样表达自己,要如何理解对方,要怎样平衡彼此不同的需求,要怎样一起经营一个家庭,要如何与彼此的原生家庭相处,要如何共同抚养孩子,真的这里有太多太多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每一个方面都有很多重要的细节,然而从来没有谁曾经很好的教育我们。
不仅如此,甚至有些思想或者理论还会给我们负面的影响。比如,2011年,在我最最痛苦的时候,我曾经读到张德芬的《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她说:“其实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彼时对我来说,我真的会怀疑是否真的如此,所有的男人都一样,或者也许真的是我有问题,一切的痛苦没有尽头,这就是我需要承受的。
好在还有另外一些因素给我积极的力量,比如当年我读了弗洛姆《爱的艺术》,至少当时都给了我一线希望。人和人当然是可以不一样的,如果外面没有别人,都是我自己,那么外面也可以有很多不一样的我自己,所以我当然可以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我也有可能经营出不一样的关系。
十几年过去了,实践证明我做对了。我勇敢地做出了我的选择。但是我想说,如果当年的我有我今天的成熟,那么我或许也是可以把我的第一段婚姻经营好的,当然也或许我更早地应该选择不要进入那段婚姻吧。
我老公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实际上我也比较满足现在的生活。
当然,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体验,就当是我碎碎念,让这沉寂的博客炸个尸吧。
Views: 3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