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博客

本网站一切内容均为原创,请勿转载

在尊重自己感觉的基础上认识这个世界,我们将有更多的自由

人们常常固守着某些与事实并不相符的观念却迟迟不愿意做出调整,这里所说的人们可能包括我们每一个人。

简单举两个例子,比如“安卓机卡”就是很多人坚信不疑的,哪怕他一直是苹果的用户且从来没用过安卓;再比如“国产车小毛病多”也是很多人的观点,至于小毛病具体是什么,好像又无关紧要了。在这两个与手机和汽车相关的问题上我还是有发言权的,从安卓2.2一路用过来,开始确实不好用,不过到了安卓9以后,真的是没有什么问题了。至于汽车,我用的是便宜的国产车,几年下来并没有什么“小毛病多”的情况。

我无意推销安卓手机(我自己十几年前也是果粉)和国产车,我想讨论的是这里面折射出的问题。人的思维往往很容易僵化,在手机和汽车方面,无非也就是限制了我们的选择面,再加上苹果手机和国外品牌的车也是很好的产品,所以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但是我们的思维习惯不太可能只局限在某一两个点上,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情况,那就是我们在某些方面的认知是缺少变通的,哪怕在这些认知的指导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也很难去改变,以至于同样的问题一遍又一遍地发生。

比如有些女性来访者受传统观念影响,哪怕自己很优秀,老公比较一般,她也要委曲求全照顾老公面子,而她的老公同样也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结果女方的能力被抑制,男方的潜力也没有发展,他们双方的关系只能停留在这种很表面的照顾上而不可能真正和谐。还有的来访者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性格不好,只有外向善交际才是好的,内向不好而且还会吃亏。于是他完全不顾自己的感受,强迫自己和人交往,哪怕是自己不喜欢的人也必须要和他们搞好关系。可想而知,他必然会经历很多挫折。类似的例子很多,共同特点是当事人坚守某些并不一定合理的信念却不顾事实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在无谓消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些观念从何而来?其实从逻辑上说很简单,我持有某种观点,要么是别人或环境灌输给我的,要么是我通过自己的经验体会出来的。其实我们的很多观念都是小时候形成的,而教会我们这些观念的往往就是我们的父母、老师或某个串门的阿姨,这些人对于小朋友来说都是权威人物。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的一个经历,某次我碰巧听到某位阿姨在那里强调女孩好吃零食,后来又陆陆续续听到不同的人发表类似的观点。在这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男女在吃上面的差异,我也没法做什么调查研究,但是说的人多了我就真的相信了。另外很可能我还把是否贪吃上升到性别特征识别的高度上,所以潜意识中压制了自己在吃上面的需求,这个影响有多大呢?这么说吧,我直到大学毕业好几年以后都是几乎从来不会主动去买零食的(饮料除外)。这只是很小的一个例子,但足以说明周边环境对我们会有多大的影响。影响不只是对小孩才有的,成年以后,我们仍然会从权威那里获取一些观念,当然这时候的权威可能变成了书籍、专家学者或者媒体,只是成年人大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倾向,权威往往只是被我们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们往往说了一些我们想说却又不太能够表达清楚的东西,这或许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某些观点有失偏颇的专家、公众号之类会有市场。

坚守某些观念有的时候仅仅只是某种“懒惰”,我们已经适应了现有的人和事包括物,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好奇心,往往就不再愿意去了解新鲜的事物了,这样做虽然可能错失了一些精彩,但是同时也是最稳妥最安全的。如果我们对现状已经足够满意,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但是有些时候就不仅仅是“懒惰”了,因为坚守某些观念往往也是回避自身问题的一种方式,《心灵捕手》中有一段对话,发生在主角把各种哲学家、艺术家挂在嘴边却就是避而不谈自己的问题,甚至还发表对咨询师亡妻不尊重的言论以后。

咨询师:你只是个孩子 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么
主角: 为什么……
咨询师:因你没离开过波士顿
主角: 是没有
咨询师:所以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政治抱负、他和教皇……性倾向……所有作品……对吗?但你不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你从没站在那儿观赏美丽的天花板……我看过


老早以前看这一段的时候并不能够完全认同,怎么可能有条件去那么多的地方?尤其是男主,根本没条件去西斯汀教堂嘛……其实如果继续看《心灵捕手》,就会发现咨询师真正要告诉男主的是亲身经历和体会的重要性。

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
你八成会说出个人偏好的谬论
你可能上过几次床
但你说不出在女人身旁醒来…
那种很幸福的滋味
你是个很倔的孩子

我问战争 你会说莎士比亚的话
“共赴战场 亲爱的朋友”
但你从没接近过战争
从没把好友的头抱在膝盖上…
看着他吐出最后一口气向你呼救

我若问你爱情 你会引述十四行诗
但你从没看过女人的脆弱
她能以双眼击倒你
感觉上帝让天使为你下凡
她能从地狱救出你
你不了解当她天使的滋味

我后来越来越能理解这一点,并不是说非要去那么多的地方,需要的是自己去经历去感觉,而不是只从书本或者其它权威的地方接受既有的东西。读再多遍《昆虫记》,我印象最深的仍然是小时候玩过的虫子;看再多遍《鸟的迁徙》,我真正了解的还是在大蜀山周边拍摄到的八十种鸟;我可能去不了南极,但是我可以有我自己的南极。

与事实并不相符的观念如何才能被修正?或许需要做的并非是修正,因为很多事情并没有对错之分。如果我们多去体会自己的感觉,在尊重自己感觉的基础上去理解这个世界,这样形成的观点才会真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也是最适合我们自己的。

但是我们的感觉真的是可靠的吗?某人童年受到过欺凌,于是他认为世界是危险的,所有的人都是坏蛋;一位妻子被丈夫背叛,于是她认为天底下的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一位富有的男士谈过几次恋爱,但是对方都是冲着他的钱财来的,于是他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物质的……他们的观念不都是从自身的经验来的吗?我想这里面的问题并不在于感觉是不可靠的,问题在于他们的感觉已经固化,他们停留在过去的感觉里面而无法去迎接新的感觉。从创伤中走出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这个努力是值得的,其回报便是我们这个真实的世界——一个并不完美却又能给我们惊喜的地方。

如果留意观察,不难发现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会受到这样或那样观点的影响,我们会觉得这就是我们自己的观点,但是仔细推敲往往又会发现可能并非如此。我想我们首先需意识到个人的有限和世界的无限,这样我们起码可以做到不对自己不了解的人或事妄下结论。当我们对自己和世界都抱有一个更开放的态度以后,我们便拥有了更多的自由。

———延伸阅读———

《重获童真——我拍鸟的体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南极(记一次接地气的高峰体验)》

Views: 314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我的头脑中记忆了一件不存在的事情

春节前后接连看了《三体》和《狂飙》这样的精彩剧集,完结后想接着追一部却没有合适的选择,这时候想起一部老剧,就是 …

被误解的心理咨询

如今很多人遇到心理问题后都能想到通过心理咨询来帮助自己,而若干年前,比如我上中学的时候,是完全不知道有心理咨询 …

新冠三年之个人小结

差不多两年前的时候,我在《新冠元年之个人小结》中记录了个人在新冠中的一些感受。新冠二年无事,转眼新冠三年即将结 …


各种各样的蝉和生命教育

怎样的生命教育才能让孩子们更加珍爱生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先从各种各样的蝉来说起。 …

他为什么打我?

最近读完了伦迪·班克罗夫特的《他为什么打我:家庭暴力的识别与自救》,阅读的过程非常痛苦。 …

一起摇摆,在成功与失败之外

如果成功是一个挑剔的爸爸那么失败一定是个包容的妈妈每次当我在选择的路口我都只瞟一眼成功就坚定地奔向失败因为我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