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博客

本网站一切内容均为原创,请勿转载

方舟天使——真实的故事

电视剧《黑镜》一贯的套路就是通过引入一些黑科技来凸显当今人类的生存现状,几乎每一集都是讲述人类被科技反噬的故事,“方舟天使”或许确实有黑科技加成,但是在我看来一点也不科幻,因为很多真实的类似“方舟天使”的故事正在我们身边上演着。


《黑镜》第四季第二集讲述了一个“方舟天使”的故事。所谓的“方舟天使”是一个黑科技项目,具体的操作是这样的:在孩子的大脑里植入一个微型装备(操作只需一秒,无任何痛苦),然后家长就可以实时监控孩子的状态。查看孩子的位置信息和生命体征自然不在话下,更厉害的是甚至能通过终端平板电脑看到孩子看到的东西,如果孩子的视线范围内出现了家长认为不合适的内容,家长还可以开启过滤功能,这样那些暴力血腥或色情的东西孩子立马就看不见了(会被打上马赛克),与此同时相关的声音也可以被屏蔽掉。这个技术足够强大,但同时也会很有争议,因为似乎对孩子有些过度控制了,不过我有一个感觉,如果现实中有此产品,说不定还真的是个爆款,因为想要掌控孩子的父母是实是太多了。

作为心理博客,自然还是要说心理相关的问题,而说到心理问题,就绕不开父母的影响。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如果仅从父母的管教方式来说,容易出问题的情况无非两种:一种是照顾不周,孩子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另一种则是过度掌控,孩子长期处于被控制的状态。两种情况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但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后一种情况往往会带来更为激烈的反弹,“方舟天使”的剧情走向也是如此。特别说明,这里说到的两种情况并非是互斥的,孩子完全有可能既被忽略又被控制,只是为了简单起见,本文主要谈过度控制的情况,实际上控制本身难道不也是一种忽略吗——忽略你的感受。

现实世界中并没有类似“方舟天使”这样强大的工具供父母使用,但是如果想要掌控,完全是可以徒手做到的。让我们从锁门这个事说起,这里说的是房间的门,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小时候住房条件差暂且不提,从初中开始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我清楚地记得我有关门的习惯,做作业的时候我会把房门关上并且反锁,休息的时候我也是可以把门反锁上的(感谢我的父母)。锁门看上去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却非常困难,因为他们的父母不允许这样做。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注意到这个现象,很多来访者从小到大在家里面都是不能锁门的。他们并非没有自己的房间,但是父母或其他家人随时都可以进出,他们不被允许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一位高中生来访者表示在家学习的时候总是不能集中精力,会不自觉地左顾右盼,我问TA是不是有什么干扰,TA说了很多,其中一点就是随时会有人(父母或爷爷奶奶)进来,而这确实会打扰到TA。我问TA如果学习的时候关上门是不是会好一些,TA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还有这个选项!在咨询中我们讨论了对于关门TA有那些压力并做了处理,然后我请TA回去后试一试关上门学习的效果,在下一次的咨询中TA给出了非常积极的反馈,关上门后TA感到轻松了许多。应该说这位来访者是比较幸运的,TA不关门只是出于惯性,真的去关门的时候并没有遇到多少阻力,所以只要处理好TA自己与关门相关的心理负担就差不多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情况就困难了许多,他们的父母更加强势,更加需要掌控他们的一切,不锁门对他们来说是硬性的规定。有些来访证告诉我,他们家房间的锁是坏的,而且干脆也就不修了,反正用不上……甚至连卫生间的门也是坏的,曾有一位成年男性来访者告诉我,他洗澡的时候妈妈随时会进卫生间的!

我们可以感受一下,这种不让孩子关门,确保孩子随时在视线范围内的做法虽然没有运用任何高科技,但是其本质和“方舟天使”难道不是一模一样的吗?让我们回到“方舟天使”的剧情里,故事的主角是一对母女(萨姆布瑞尔和萨拉),有一天妈妈带着三岁的女儿出去玩,一愣神的功夫,女儿突然不见了,妈妈的情绪立马失控,几乎陷入癫狂,好在女儿实际上只是去追一只小猫去了,在路人和警察的帮助下母女很快就重新相聚。萨姆布瑞尔是一位单亲妈妈,可以想见她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还是比较艰难的,经历了女儿走丢的事件以后,她越发感到不安全,最终选择加入“方舟天使”项目,对女儿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由此可见,当父母监控孩子的时候,看上去是为了孩子,但是实际上更主要的是为了让他们自己感到安全。当然了,父母紧盯着孩子并非一定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但是有些父母是看不到孩子的成长的,一个婴儿无时无刻不被他的妈妈关注着,这对于婴儿来说是非常好的体验,但是如果已经长大的孩子还是被紧盯着,他就不会还像一个婴儿那样感到舒适了。“方舟天使”的剧情也是这样发展的,随着萨拉长大,母女俩的矛盾也逐渐升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具体情况可以去看剧,我只能说这剧情太现实了,现实中往往也是这样发展的。

矛盾之所以会升级是因为控制也在升级。刚开始的时候,父母通过类似不让锁门的方式确保随时能看到孩子的情况,但是渐渐地他们发现只是这样已经不行了,因为孩子渐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这可如何是好?毕竟世界是如此凶险,而孩子都是未经世事的,于是父母们开始替孩子选择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在“方舟天使”的故事里,母亲甚至可以给女儿眼前的图像打马赛克,不想让她听到的声音也可以选择静音。但是真实的世界不是想屏蔽就能屏蔽掉的,妈妈萨姆布瑞尔最终还是通过监控看到了女儿性爱和吸毒的画面,而这恰恰是她想极力避免发生在女儿身上的。问题就在于你越是禁止,孩子就越觉得好奇,对潜在的危险就越没有合理的认知。父母采取一刀切的禁止大法固然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最偷懒的,真正负责任的父母会选择和孩子共同面对真实的世界,因为孩子迟早是要去面对真实的世界的,如果能提前做好准备,很多棘手的问题或许根本就不会发生了。遗憾的是现实中很多父母只是简单粗暴地禁止孩子的某些行为或想法,无数案例可以证明此方法是无效的,就拿禁止智能手机只准用老人机来说,有位学生来访者告诉我,老人机在同学们之中也是很受欢迎,哪怕只是玩玩贪吃蛇呢……也许有人会说干脆把老人机也禁了,我想说这是没用的,你再去控制也不会超过“方舟天使”中妈妈对女儿的掌控能力吧?而且控制必然会阻碍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失去了化解矛盾的机会。 最近高考刚结束,有个新闻挺有意思的,妈妈为儿子代练游戏“保级”,儿子专心准备高考并取得了好成绩,而妈妈也顺利完成了“保级”任务,这样的妈妈显然比一味限制子女的父母高明太多了。很多事情我们必须去面对,堵是堵不住的,大禹他爸爸鲧早就用生命验证过了!

父母为什么要如此控制孩子,这里面的心理动力是怎样的呢?其实主要还是父母们自身存在着诸多未解决的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但是如果他们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再多的防范措施(也就是控制)也是无济于事的。比如,如果父母自己都觉得世界是不安全的,他们又怎么能让孩子感到安全呢?他们能做的就是全方位的控制,比如房门不能锁,外出找同学玩被严格控制,如果孩子已经到外地求学,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每隔几天就打电话或视频联系等等。如果孩子已经成年,类似结婚生孩子之类的事情也必然会被各种干涉。再比如,父母双方的感情是有问题的,但是他们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却转而从孩子的身上找安慰,在这些家庭里亲子的关系发生了反转,有很多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其父母的照顾者。有些父母会和青春期甚至已经成年的子女睡在一起(包括异性的子女),一般来说这会让孩子不舒服的,但是很多人却也是能配和的,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自己作为其父母照顾者的角色。让子女照顾他们的情绪也是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控制,因为这种照顾是单向的,即父母是可以有情绪的,但是作为子女却没有资格有自己的情绪!有来访者称在TA和妈妈争吵的过程中妈妈哭了,TA也想哭,但是TA妈妈禁止TA哭。

过度控制会带来哪些影响呢?首先是界限的混乱,如果房门都是不能关的,那就意味着这个人在成长过程始终没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他的自我也就没有明确的界限,这样的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就会出现拎不清的情况,他搞不清那些事情是需要他负责的,哪些事情又是应该由别人来负责的。其次是自我价值感的缺乏,即使他取得了一些成绩,他也很难确定这些成绩是属于他自己的,因为他是被控制的,很多选择或许并不是出于他本人的意愿,甚至他自己已经无法确定自己的意愿到底是什么。最后,如果他扮演父母的照顾者,为父母的情绪负责,那他很可能会是非常抑郁的状态,因为他自己的负面情绪完全没有表达的机会。

最后我想说说针对本文讨论的现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想,如果孩子尚未成年甚至还很年幼,那责任主要还是在父母这边。父母过度掌控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太多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感觉,也许他们需要花些时间去理解自己为什么这么没有安全感。比如一位来访者因为孩子的问题而来,具体说来就是孩子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成绩差、爱玩游戏、脾气暴躁无法交流等等。我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发现TA的婚姻岌岌可危,TA和自己的父母关系也不好,TA的职业发展也不尽如人意。我想对于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是建议家长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只是盯着孩子的问题,恐怕很难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安全就是他的父母是情绪稳定的,最大的动力就是他的父母是热爱生活的。对于已经成年的子女,我认为责任主要在他们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还是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比如过于被父母左右),不能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我不是说他们的父母没有责任,当然是有责任的,但是那都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原生家庭这个词非常热门,但是我们要做的是理解原生家庭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并且自己为自己负起责任,我们绝不应该止步于埋怨自己的父母或是期待他们发生改变。

Views: 509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我的头脑中记忆了一件不存在的事情

春节前后接连看了《三体》和《狂飙》这样的精彩剧集,完结后想接着追一部却没有合适的选择,这时候想起一部老剧,就是 …

被误解的心理咨询

如今很多人遇到心理问题后都能想到通过心理咨询来帮助自己,而若干年前,比如我上中学的时候,是完全不知道有心理咨询 …

新冠三年之个人小结

差不多两年前的时候,我在《新冠元年之个人小结》中记录了个人在新冠中的一些感受。新冠二年无事,转眼新冠三年即将结 …


各种各样的蝉和生命教育

怎样的生命教育才能让孩子们更加珍爱生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先从各种各样的蝉来说起。 …

他为什么打我?

最近读完了伦迪·班克罗夫特的《他为什么打我:家庭暴力的识别与自救》,阅读的过程非常痛苦。 …

一起摇摆,在成功与失败之外

如果成功是一个挑剔的爸爸那么失败一定是个包容的妈妈每次当我在选择的路口我都只瞟一眼成功就坚定地奔向失败因为我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