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了我二十年的拖延症——我弹琴的体验
绿翅鸭(2019年摄影目标是至少拍到一种个人新鸟种,实际拍到十一种)
有些东西你选择去无视它,然而它却一直在那里存在着,就好像在提醒着你什么。对于我来说,就有一件这样的东西——一把吉他。这把吉他距今有二十年了,是我在大学一年级的寒假(或者暑假)买的。到手后拨弄了几天,还买了一本吉他书,但是除了能把音阶弹出来之外,怎么也弄不明白怎样扫弦,渐渐就放弃了,一放就是将近二十年。
开始的时候,这把吉他放在老家,吉他其实还是很占地方的,记得爸爸多次问我还弹不弹了,甚至建议我把它卖了。后来我就把它带到了合肥,中间可能有那么一两次尝试着去学,但是都因为各种原因又放下了,所以吉他虽然从老家搬到合肥,但也只是换一个地方放着而已。后来开始做心理咨询,咨询室一角的踢脚线坏了,就用这把吉他遮挡一下。这一放就是两年多,如下图。
这吉他却也并不安静,在我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它不止一次发出了声音。它第一次“发声”是在我接待我的第四位正式来访者的时候。这位来访者以咨询室里面的布局为例让我理解TA的“余光强迫”症状,TA说:“比如说吧,我坐在这里,但是我的目光却无法保持专注,我会不自觉地用余光去瞟有可能吸引我的任何东西,比如这个暖气片,再比如那把吉他……”这就是这把吉他时隔多年后的首次“发声”,虽然并没有被弹响,但是确实是又让我注意到了它的存在。
接下来又沉寂了很久,直到一年多以后,有位来访者在咨询还没正式开始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吉他的存在,通过了解才知道TA吉他弹得很好,还考过专业十级,难怪TA这么关注吉他。咨询结束的时候,TA主动要求弹奏一曲,我静静地听着,确实弹得非常好。这位来访者非常自卑,弹吉他是为数不多让TA感觉好一点的事情,我想能够用心听TA弹奏对TA来说是会有治愈效果的。这次咨询结束后,我意识到这把吉他终于又被弹响了,它上一次被流畅地弹响还是买它的时候琴行老板所为。
上面这次咨询以后,我有了重新开始学习吉他的想法,不过真正开始却是在一年多以后,也就是去年四月份左右,其实要说为什么是这个时间开始我也说不清楚,但是确实是开始了。在学琴上,我这这拖延症确实有点厉害,从买琴算起,拖了近二十年!
不过总算是开始了,应当说我现在算是会那么一点点了,当然是很不熟练的,但是也算是有点心得,总的说来就是先跟着B站上的视频学,再仔细听一听原唱,然后就是自己多练习,多琢磨……学琴本身显然不是今天要谈论的重点,所以就不多讨论了。我想要讨论的更多是心理上的感受,首先从为什么学琴弹起。很多人年少的时候都有一个吉他梦,这个无需多言,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想到去买一把吉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高中的时候听到了许巍的《那一年》专辑,里面的吉他实在是太好听了,然后就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弹出来。二是初中时音乐课发了个八孔竖笛,我虽然不识谱,但是还是很容易地就能用它吹奏出不少曲子,因此颇有些迷之自信,自认为轻松拿下吉他是不成问题的。
中学时没有时间,故而推迟到大一的假期才买了吉他。然而却遇到了挫折,正如前文已经说过的,我对于扫弦完全不得要领,这个与我内心的迷之自信出入过大,实在是难以接受,于是就把吉他弃之一旁了。失败是人们最难以接受的事情之一,我当然也是如此,不过我却准备好了说辞。如果有人到我家看到吉他,问我会不会弹,我会说不会,但是主要是因为买了吉他不久后就买了电脑,后来时间都花在电脑上了。我也给自己准备好了说辞,那就是我还没正式开始学呢!这点小心思是不是很熟悉呢,其实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情况吧,我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的一些来访者也是如此。当然不同的人所使用的心理策略是有所不同的,但达到的效果是一致的,那就是所谓的拖延症。
很多人因为自己的拖延症而烦恼,他们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却走入了误区。这可能算是一个认知上的问题,那就是拖延症是一种“病”,就好像感冒一样,我因为感冒了所以不能去跑步锻炼,只要我的感冒好了,我就可以去了;同样地,因为我有拖延症,所以那个事情我迟迟不能去做,只要我治好了拖延症,问题就解决了。但是并没有某种“药”可以医治拖延症,我们需要去发现自己到底在逃避什么,并且真正去面对它,然后才有可能解决问题。相比较之下,我们拖着迟迟不愿开始去做的那件事情本身反而并没有那么重要。比如我这个吉他也不是非学不可,如果我已经认识到自己是害怕失败,并且愿意去真正尝试一下,只是发现实在是不行,比如手指不听使唤什么的,那么如果能接受自己就是不太合适学习吉他,而不是找一些说辞来搪塞过去,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当然了,经过尝试我发现吉他还是可以学会的,实际上我心底里那个迷之自信还在,但是我对自己更加宽容了。能够对自己宽容实在是太重要了,不放过我们的说到底只有我们自己。记得鱼树心理刚成立的时候我定了一个目标,第一年至少能够有一个来访者。结果呢,情况比这好太多了,而且媳妇和我的第一位正式来访者就分别进行了五次和十多次的咨询,咨询效果还都不错。我想这里面有运气的成分,我们一上来就遇到了咨询意愿很强并且也与我们比较匹配的来访者。不过另一方面,我们没有一上来就定一个很高的目标,从而可以轻松上阵,也不能不说是很重要的原因。后面的咨询工作中免不了会经历困难,但是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以后,我们始终都保持着合理的自信。
回到吉他上面,我以前为什么轻易就放弃了呢?我想就是因为当时想的是可以轻松学会,而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由吹竖笛的经验推断学吉他也很容易是很不合理的。现在我放松很多,我可以学得很慢,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以后,我发现很多技巧都是可以掌握的。实际上我现在仍然有着某种迷之自信,比如有些初学者遇到大横按就会想有没有替代方案,而我是绝不妥协的,虽然现在转换起来还不流畅,但是相信迟早可以解决。
很多人对付拖延的方法是制定计划(《你的计划完成了吗?》),逼迫自己执行,但是往往都是虎头蛇尾,最后又因为计划的失败而更加否定自己。所以我不会替来访者定制计划,我只是和他讨论他想做的是什么,他有能力做到的是什么,一件能够做到的小事远比无法执行的宏伟蓝图来得实在。思维方式也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个人打算学琴,他首先问的是“三十岁开始学琴还来得及吗”,这就有点够呛了;如果另一个人已经四十岁了,他只是简单地感到“我想弹唱这首歌”,那么显然他更有希望。
顺便说一下,我2019年的学琴目标是至少学会弹一首歌,这个应该说是达到了,实际上早就没有那么在意目标了,毕竟只是个业余爱好,完全可以更加放松地去享受过程,而在弹琴的过程中确实也可以体会到一些仅靠听歌所感受不到的东西。今天是大年29,下面附上一段视频,《故乡》的前奏,送给归乡路上的人们。
说明:文章中提到的琴带回老家了(这样回家也能弹一弹),视频中的琴是后来重新买的
———延伸阅读———
Views: 36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