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博客

本网站一切内容均为原创,请勿转载

前来访者谈心理咨询(三):咨询效果

接前文《前来访者谈心理咨询(一):选择合适的心理咨询师》《前来访者谈心理咨询(二):心理咨询的设置》,今天继续以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双重身份来谈心理咨询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咨询效果。

鱼树心理成立四年以来,我们作为咨询师始终对咨询效果进行着观察和思考,此前的博文《谈谈心理咨询的咨询效果》《十条建议帮助来访者促进咨询效果》就是一点点总结,希望对来访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篇将从不同的角度继续探讨这个话题,首先我会从咨询师的角度说说我所看到的来访者对咨询效果的关注情况,然后我会回顾我在作为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对咨询效果的感受,最后我再做一点点总结性的思考。

来访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关注咨询效果。有的来访者在第一次预约咨询的时候就会提出很多相关的问题。比如你们的心理咨询效果好吗?需要做几次咨询才能好?你们擅长处理青少年/抑郁/夫妻关系问题吗?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会给出与我们网站上“常见问题”页面差不多的回答。据我们统计,类似这样主要关注“咨询效果好吗”的电话,往往会在我们答复以后并不预约咨询。是因为我们的回答不够好吗?是不是我们给出一个完美的回答,他们就愿意投入到咨询中去了呢?我想并非如此,首先并不是我们不想给出更完美的答复,而是在一个预约电话中不太可能展开讨论;其次,即使我们花更多的时间来谈论心理咨询的效果,终究也不可能在电话里给出一个百分之百肯定的答复。实际上,真正的问题在于来电者并没有充分做好投入到一段心理咨询中的准备,所以才这么关注效果。如果有一个效果上的保证,他们确实是可以更坚定一点的,但是如果咨询机构在预约电话中就给他们做出效果上的保证似乎又有些不妥。我们非常不赞成咨询师或咨询机构对咨询效果做过多宣传,因为在我们看来,这既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科学的。心理学目前来说还算不上科学(只要人还没有变成机器,心理学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心理咨询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不是某种可以提前度量的东西。我们认为是否投入心理咨询是需要来访者自己来下这个决心的,把选择的责任交回给来电者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所以我们的选择是给出实事求是的说明,大概是下面这个样子(引用自我们网站的“常见问题”页面,当然接电话的过程中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

心理咨询会对我有帮助吗?

一般来说,专业的正规的心理咨询都是有效果的,因为心理咨询师用专业的心理学方法,促进来访者对自己的理解。实际上,来访者在选择了心理咨询的同时也就是选择了改变,这已经是走出了一大步,接下来就是和咨询师一同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心灵的成长。但心理咨询并不是灵丹妙药,咨询师和来访者是合作的关系,需要共同努力。希望像服药似的,被动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不太可能的,心理咨询是否能够有帮助,很大程度上受来访者参与程度的影响。

需要咨询多久才能咨询好?

这个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咨询都是非常个性化的,即使是看起来非常相近的心理困扰,也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因此有不同的咨询进程。一般来说,非常轻微的心理困扰可能经过一两次的咨询就会有初步的效果;而对于严重的心理问题,则可能需要十次甚至数十次的咨询才能达到比较良好的效果;如果是人格障碍等问题,则可能需要上百次甚至数百次的咨询,才能取得不错的进展。

这样的回答确实不算优秀,但也算是实事求是吧。尽管我们在具体接电话的时候会根据来电者的情况对回答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针对来电者的关切做出更具体的回答,但终究是不完美的。

实际上,在预约电话中详细询问咨询效果的来访者比重并不高,很多来访者预约的时候只是简单描述一下自己的情况,问一下价格地址等信息,甚至有的来访者什么也不问,直接就预约咨询。之所以会这样,或许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很高的预期,只是想体验一下心理咨询;或许是因为他们对心理咨询已经有所了解,甚至已经在别的地方做过心理咨询,因此并不期待在预约电话中就能明确知道咨询效果;还或许是因为他们通过某种渠道了解过鱼树心理,已经明确要过来咨询,自然也就无需多问……总之,这些来访者处于不同的阶段,他们对于是否愿意投入到心理咨询中去已经做出了选择,所以不必在咨询效果之类的问题上花太多的时间。

难道这些来访者对咨询效果是不关心的吗?我想并不是这样,他们只是把这个问题带到咨询中来解决罢了。来访者关注咨询效果是完全合理的诉求,针对这个问题可以有更好的回答吗?我认为是有的,而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来探讨这个问题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不少来访者都在咨询过程中谈及他们对咨询效果的感受,这里不妨举几个例子。第一位来访者咨询了大约四五次以后表示第一次咨询后效果非常好,但是第二次咨询感觉就差一些;第二位来访者咨询了接近十次后和我讨论到对咨询的感受,TA表示第一次咨询感觉比预期的好,但是第二次咨询没有获得TA想要的东西;第三位来访者在咨询了几十次以后,在一次咨询中表示TA在开始咨询的时候有好几次感觉都是很不好的。

对于第一位来访者,我请TA具体谈谈第二次咨询中发生了什么,TA表示在咨询比较靠后的部分走神了,于是我们就这个“走神”展开讨论,是因为我没能跟上TA叙述的节奏还是TA自己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遇到了困难?

对于第二位来访者,我请TA具体描述当时的期待以及TA现在对这个期待的看法,经过我们的讨论TA表示那个期待本身确实是不合理的,但是当时并没有感觉到,经过后来几次的咨询以及在咨询以外的思考和感受,TA已经不再有那样的期待。

对于第三位来访者,我请TA帮助我去理解那种不好的感觉,也请TA谈谈我应该怎样做会更好一点,我同时也感谢TA没有因为一时不好的感觉而放弃咨询,因为这既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TA自己寻求改变的努力的坚持,而没有这个坚持我们就不可能取得后面的进展。这位来访者也对自己的坚持表示了肯定,同时感受到能够自我肯定是一种很好的体验。随后,我请TA感觉一下如果以后的咨询中再遇到一些不好的感觉有没有可能更及时地提出来,而TA则表示愿意做出这样的尝试。

再说说我自己当年作为一个来访者对咨询效果的感受吧。那段在医院里进行的咨询(详见《我的心理咨询史:医院篇》)我显然是很不满意的,因为我作为一个来访者已经在很努力地表达自己的感觉了,但是咨询师的回应实在是太糟糕。另外一段咨询进行了上百次(《前来访者谈心理咨询(二):心理咨询的设置》中也提到过这段咨询),在这段咨询中我至少是可以比较通畅地进行自我表达,这本身就很有作用,当然我的这位咨询师的倾听和反馈肯定还有不少提升空间,但是至少没有犯太大的错误。另外在这段咨询中,我对咨询效果的期待也是处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从一开始更多地期待咨询师或某种心理学方法,到渐渐接受不可能有什么奇迹发生。当不再有不合理的期待以后,咨询效果也就随着一次次对自我了解的加深慢慢体现出来了,后来发生的某些事情,虽然不敢说奇迹,但回头想想还真的有点感慨心理咨询的神奇了。当然所谓的效果都是在潜移默化中缓慢发生的,不大可能每次咨询都有巨大的收获,如果这样的话,像我这样咨询了上百次咨询的来访者岂不是要得道飞升了。

我想以上例子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咨询效果的讨论是要结合具体的感受去进行才是有意义的。心理咨询不是简单机械的操作。细菌或病毒之类虽然可怕,但是终究是简单的,而人则要复杂多了。所以我们可以说服用某种药物对于治疗某种疾病有百分之多少的有效率,但是我们没法说使用某种心理学方法对某位具体的来访者有百分之多少的有效率(统计学上的有效率是有的,但是落实到具体的个体会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在咨询师还有没和来访者进行咨询的情况下,这就是为什么很难在预约电话中讨论清楚咨询效果的原因。

无论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我们都期望咨询能取得尽可能好的效果,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这里我挑出其中简单而又重要的两点来探讨一下。

第一点是具体的方法并不重要。有些来访者换过很多咨询师,尝试过很多咨询流派,关注着催眠、沙盘、音乐治疗等等不同的治疗方法,或者成为心理学的学习者,但是就是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心理咨询的效果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这是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执着于方法本身往往会让我们无法真正投入到一段心理咨询中去。当然对心理学有兴趣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有一位青少年因为在学校感到孤独等问题前来咨询,大约是第三或第四次咨询的时候,TA问我是不是通过某些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到TA的,我的回答是:“如果你对心理学有什么感兴趣的地方我是非常愿意和你探讨的,不过在我们的咨询中,我好像并没有特别使用什么方法……你刚才说最近交到新朋友了,你那种孤独的感觉是否有所变化呢,这是我最在意的地方。”这位来访者只是对心理学产生了一点好奇,TA并没有只是把注意力放在采用了什么心理学方法这样的问题上,否则咨询就很难取得积极的进展了。

第二点是别人取得了什么进展与我们自己能取得什么进展关系并不是特别大。有不少来电喜欢问类似“你们接待的抑郁的人多吗?”“你们接待青少年多还是成年人多?”“你们接待过年龄比较大的人吗?”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能做的是给出一个客观的回答,但是说实话,这些回答对消除来电者的不确定感帮助不大。其实这些问题同样更适合于在咨询中探讨。有位来访者在咨询刚开始就抛出一个问题,TA问道:“你介不介意介绍一下你们的成功案例啊?”我是这样回答的:“我可以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简单说几个,比如有位来访者咨询四次以后可以重新回学校上学了,另一位来访者咨询三次以后交到新朋友了,还有一位来访者咨询九次以后换了更满意的工作……”说到这我有所停顿,而坐在对面的来访者则露出了类似“哇”的表情,似乎对咨询更有信心了。但是我接着说道:“但是,还有很多咨询都是失败的……”由于时间间隔太短,来访者“哇”的表情几乎没来得及做完,而我又接着说道:“当然,刚才所说的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别人的事情,而现在是我们两个人在这里,我非常愿意去认识你了解你,并且和你一起努力让我们这个咨询尽可能向成功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开始了吗?”

简德林曾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治疗不是常常成功的?为什么治疗常常不能够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在那些少数成功的案例中,来访者和治疗师都做了些什么?而在大多数失败的案例中,他们又做了什么?”这些问题太值得思考了,恐怕用一整本书也说不透。我仅说说这里透漏出的一个信息,那就是成功是少数,失败才是大多数。这是一个很让人沮丧的消息吗?我想也不是,毕竟“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是一个非常高的目标,成功起来当然不会太容易。但是我相信,只要来访者和咨询师建立合理的目标与期待并全身心投入到一段咨询之中,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延伸阅读———

《前来访者谈心理咨询(一):选择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前来访者谈心理咨询(二):心理咨询的设置》

Views: 534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我的头脑中记忆了一件不存在的事情

春节前后接连看了《三体》和《狂飙》这样的精彩剧集,完结后想接着追一部却没有合适的选择,这时候想起一部老剧,就是 …

被误解的心理咨询

如今很多人遇到心理问题后都能想到通过心理咨询来帮助自己,而若干年前,比如我上中学的时候,是完全不知道有心理咨询 …

新冠三年之个人小结

差不多两年前的时候,我在《新冠元年之个人小结》中记录了个人在新冠中的一些感受。新冠二年无事,转眼新冠三年即将结 …


各种各样的蝉和生命教育

怎样的生命教育才能让孩子们更加珍爱生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先从各种各样的蝉来说起。 …

他为什么打我?

最近读完了伦迪·班克罗夫特的《他为什么打我:家庭暴力的识别与自救》,阅读的过程非常痛苦。 …

一起摇摆,在成功与失败之外

如果成功是一个挑剔的爸爸那么失败一定是个包容的妈妈每次当我在选择的路口我都只瞟一眼成功就坚定地奔向失败因为我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