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博客

本网站一切内容均为原创,请勿转载

前来访者谈心理咨询(二):心理咨询的设置

接前文《前来访者谈心理咨询(一):选择合适的心理咨询师》,今天继续来谈谈心理咨询中另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咨询设置。所谓咨询设置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约定好心理咨询按照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包括咨询的时长、频率和价格等等,二是对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关系作出一些约定,这一点通常作为咨询伦理来讨论。

与咨询设置相关的话题在以前的多篇博文中都有所涉及,比如《心理咨询是怎样进行的》简单介绍了不同流派的心理咨询是如何进行的;《心理咨询中的设置与控制》《心理咨询需要做多少次?》表明了我们对心理咨询设置的基本态度;《当来访者给咨询师留言的时候,咨询师该怎么做?》《如果你要介绍他人过来做咨询–写给我的朋友们》则是探讨咨询师和来访者在咨询以外的关系。鱼树心理的网站上专门有一个“咨询设置”页面,那里列出了所有我们能够想到的与心理咨询设置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根据我们实际的咨询工作总结而来,未来也许还会根据我们新的经验做一些优化调整。如此看来,本站关于咨询设置的讨论已经有不少内容了,那本篇有什么不同呢?我想,首先是在论述方式上,我将从我作为来访者和作为咨询师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讨论;其次,本篇更多的是谈我的经历和感受而不是咨询设置本身。

我作为来访者经历过几段不同的咨询。在首次心理咨询之前,我对于心理咨询到底如何进行当然是没有明确概念的。我确实已经读过一些心理学家的著作,但是这些作品并没有告诉我心理咨询是怎样进行的。于是我选择去相信我自己所选择的心理咨询师。

我的第一段咨询是在医院进行的,我看中了咨询师专家教授的头衔,对TA抱有期待,所以尽管第一次结束以后感觉并不理想,但前后还是进行了四次,前文《我的心理咨询史:医院篇》曾谈到过这个咨询的一些细节,这里不再赘述。我选择的是某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每次去的时候都是现场挂号,人非常多,最终每个人和咨询师交流的时间只能有十五到二十分钟。没有咨询协议,没有设置,唯一说到的就是“你下周再来”。所以可以这么理解,这里的设置就是一周一次,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是失败的。仅仅是时间太短这一条就决定了这样的咨询没办法有深刻的进展。或许这里的定位就不是心理咨询吧,我只是不了解,看到是知名的专家学者,又是心理咨询门诊,于是就去了。虽然这段咨询并不成功,但是不尝试一下又怎么能知道呢?存在即合理,这种咨询可能也有它的价值。现在有不少心理咨询的平台都提供“倾诉服务”,时长一般就是十五分钟的。如果我们没有太高的期待,只是希望找个人聊聊天,或者发泄一下情绪什么的,这样的“倾诉服务”是完全有可能胜任的。但是正如它的名称“倾诉服务”所表明的,你不能对它有过高的期待。前两年我也曾在某网络平台上提供过这种服务,确实有很多次交流都是比较顺利的,但是难免会遇到棘手的情况。比如有一位疑病强迫的来访者——把他们当地医院的医生折腾地死去活来的那种,在我这里聊了十五分钟以后对我非常不满,因为我没能让TA不再担心自己有什么病。后来我渐渐退出了网络平台,因为至少对于我来说,只有面对面的长时间的沟通才更有可能对来访者有所帮助。

我的第二段心理咨询是这样进行的,先签订咨询协议,然后进行首次咨询,后面是每周咨询一次,每次的标准时长是一小时(有时会超时),共持续一百多次。期间难免会有因为咨询师或者我的原因而调整时间的情况,但是总的来说我这一段咨询是以非常规律的方式来进行的,所以关于设置本身反而没有太多可说的了。我每次都提前几分钟赶到,因为交通出状况迟到过两三次吧,但是应该也不会超过十分钟。遇到需要调整咨询时间的情况我都会和咨询师提前打招呼,然后重新约一个时间。咨询师那边也几乎没出过什么状况,只有一次因为其个人原因让我多等了二十分钟左右(因为前一个咨询超时造成的等待不计算在内)。

咨询设置当然有其重要性,在我看来一个理想的心理咨询在设置上应该是类似于我个人的第二段咨询这样的。咨询师和来访者都负起责任,保证咨询能顺利进行,只有这样咨询才能深入下去,超越单纯的倾诉、吐槽或寻求建议。但是在现实中,大部分咨询是做不到这样的,即使是大师级别的人物也无济于事,“也许这就是人生吧”。举例来说,弗洛伊德称《少女杜拉的故事》为一个“分析的片段”,难道他不想要完整的版本吗?但是做不到啊,对杜拉的分析不光是没法遵循一个固定设置的,而且最终还是“突然中止”的。我还记得早先看过的一本案例集(抱歉我实在想不起来是哪一本了),其中一个案例,来访者是被强制要求去咨询的,走医保的那种,国外有不少这种规范化的操作,连咨询次数都规定好了。来访者是被迫去咨询的,动力并不算强。尽管作者(咨询师)通过努力在这个咨询当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咨询到了规定的次数以后就戛然而止了。作者深表遗憾,但是也没有办法。

在我作为一个咨询师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情况。我在第一次咨询前会和来访者签咨询协议,其中会对咨询设置加以说明。有些来访者可以做到按设置来,哪怕只是预计会迟到几分钟也会打电话过来通知。但也有来访者连个招呼也不打就爽约了。有的来访者会迟到,其中一些会表示抱歉,但也有一些会认为迟到根本就不是个问题。有些来访者认同保持规律的节奏来咨询是最合理的,有些则完全做不到。作为咨询师应该如何处理呢?用一个所谓的设置来约束就可以了吗?我想不应该是这样的,而且实际上也没有约束力。我们固然有一个“咨询设置”页面,但是这只是理想情况。咨询师需要针对每一位来访者做个性化的处理,比如有位来访者经常迟到,但是实际上能感觉到TA不是故意的,TA对咨询实际上还是挺重视的,和TA探讨一下会发现TA干什么都会迟到,包括像面试这样重要的事情,一番探讨之后我们发现了这背后的心理动力;另外一位来访者也经常迟到,和TA讨论以后发现原因和前面那位来访者有类似的地方,但是又有所不同。这样的探讨总是会有所收获。

下面再说说咨询时长的问题,有些人觉得咨询就应该是标准化的,每次时间必需要是50分钟(或者一个小时)才好。但是我认为实际操作中未必必须如此。以我的某三位来访者为例,第一位来访者,每次咨询时间都正好是一个小时;另外一位则每次咨询都在一小时十分钟到一个半小时左右;还有一位来访者,每次咨询都超过两个小时。考虑到这三位来访者是完全不同的个体,相对于强行固定一个时长,更顺其自然的操作难道不是更合理的吗?当然我是从人本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论述的,如果是其它流派比如行为主义的,更标准化的操作也是合理的。

心理咨询的设置还包括咨询频率的问题,这一点在《心理咨询中的设置与控制》中有所讨论,这里不再重复。还有涉及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的问题,也就是伦理问题,这里我同样不准备多谈。不过还是说一点感受吧,网络上不止一次爆出某些咨询师的违规操作,比如和来访者发展不正当关系等,每当此时便有人出来大谈伦理……没错,伦理是很重要,但是如果一位咨询师还需要我们时刻用伦理来约束他,是不是可以说他本来就已经不合格了呢?在咨询频率、时长等相关问题上也是类似的情况,如果总是在谈这些细节,是不是因为咨询根本就还没有真正开始呢?

有那么一些人,一听说某个心理咨询不是按照他所知道的标准的方式进行的就开始攻击咨询的专业性,哪怕他对这个咨询实际上是一无所知的。在我看来,这样的人要么是没接触过真实的心理咨询,要么就是纯粹的杠精。这样的人一提起心理咨询,张口设置,闭口伦理,就是不关心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好比这样一位作家,他关心用什么字体来写作,写作的时候是喝茶还是喝咖啡,写作的地点是书房还是阳台,至于如何积累更多的素材以及如何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他倒是不怎么花功夫;又好比这样一位读者,他关心书的装帧是否精美,版本是否珍贵,但是书买回来后却没怎么读过。

前面提到我第一次被咨询前不知道心里咨询应该应该是怎样进行的,为什么呢?因为从弗洛伊德到荣格,再到弗洛姆、罗洛梅、罗杰斯等等,这些心理学家的书几乎不怎么讨论设置。从某种程度上说,设置在心理咨询当中就好比作家用什么字体一样属于不那么重要的部分。当然设置确实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来访者和咨询师能够达成共识,一开始就遵守设置,或者在排除了一些困难以后共同协商出最适合于当下的设置,那么一段真正持续而深入的心理咨询就终于可以早点正式开始了。

待续……

———延伸阅读———

《前来访者谈心理咨询(一):选择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Views: 424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我的头脑中记忆了一件不存在的事情

春节前后接连看了《三体》和《狂飙》这样的精彩剧集,完结后想接着追一部却没有合适的选择,这时候想起一部老剧,就是 …

被误解的心理咨询

如今很多人遇到心理问题后都能想到通过心理咨询来帮助自己,而若干年前,比如我上中学的时候,是完全不知道有心理咨询 …

新冠三年之个人小结

差不多两年前的时候,我在《新冠元年之个人小结》中记录了个人在新冠中的一些感受。新冠二年无事,转眼新冠三年即将结 …


各种各样的蝉和生命教育

怎样的生命教育才能让孩子们更加珍爱生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先从各种各样的蝉来说起。 …

他为什么打我?

最近读完了伦迪·班克罗夫特的《他为什么打我:家庭暴力的识别与自救》,阅读的过程非常痛苦。 …

一起摇摆,在成功与失败之外

如果成功是一个挑剔的爸爸那么失败一定是个包容的妈妈每次当我在选择的路口我都只瞟一眼成功就坚定地奔向失败因为我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