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不承认,问题就不存在!”
在心理咨询中,我发现很多人会用各种方式回避他们的问题,例如:
如果我不带孩子去看精神卫生中心,那我的孩子就没有得精神病;
如果我可以不吃精神科的药物,那我就没有精神障碍;
如果我不去做心理咨询,那我就没有心理问题……
开始的时候,我很惊诧,尤其是有些学历挺高的来访者,甚至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也会用忽略问题的方式来应对问题,这让我很难理解。后来我渐渐知道,也许在有时候问题太大,没有应对的方式,所以就只能当它不存在了。
比如,如果你让我明天去爬个大蜀山,我可能还会去爬一爬;但是,如果你让我明天去爬个珠穆朗玛峰,那我想还是算了吧。就算你再强调爬珠穆朗玛峰的意义,再鼓励引导,或者再强制恐吓,那估计都没有用——反正我心里已经想好了,这个任务根本就是完不成的。
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问题,承受能力是非常不一样的。有些人遇到问题,会激发出斗志来,越是对一般人相对困难的问题,越是能够激发他的创造性,非要一试高低不可。这种斗志,会让他沉着冷静地面对问题,逐步分解,逐步解决。然而有些人遇到问题,则像是完全会瘫痪一样,只有全然的无助,自怨自怜,无从下手。还有一些人则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一会儿像打上鸡血一样,让自己去拼命努力,然而却常常是三分钟热度;而又一会儿则像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在拖延中慢慢放弃。
如果问题真的太大,那么也还说得过去,然而很多时候,是我们面对很普通的问题所形成的“习得性无助”使得我们放弃了尝试。有不少来访者跟我描述过这种处境,“感觉头脑一片空白”,“完全没有任何思路”,“这种感觉又来了,完全的无助,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等等等等。早年经历中在某类问题上的经验,会使我们容易放大这类困难。这时候一个人苦苦支撑往往并不会有什么效率,而是会需要非常耐心的、温柔的引导。
在我们小时候,父母和学校老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很多时候,他们的态度会决定我们遇到困难时对自己的态度。我相信绝大多数的父母和老师都是爱孩子和爱学生的,然而每一个角色都没有那么容易。当父母面临较大的社会比较的压力时,或者当父母自己早年的学习中本就遇到过很大的困难,又或者父母早年的学习中太过顺利时,父母可能是难以理解和引导好自己的孩子的。当老师面临较大的教学压力和升学绩效的压力时,又或者当老师面对某些特殊类型的孩子时,又或者当老师面对众多的孩子无法在个别孩子身上分出太多精力时,老师可能也是难以对每个孩子循循善诱的。一个没有被好好对待的孩子,他很难自己学会怎么好好对待自己。严苛的要求、自我攻击都是常见的方式,然而常常却没有什么卵用。
心理咨询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给我们机会去找个人一起耐心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可惜心理咨询也不能帮到所有的人,比如当一个人觉得看心理咨询师就是软弱的时候,或者看心理咨询师就是神经病的时候,他是很难去走入心理咨询的,也更难在心理咨询中不断坚持自我探索而获益的。
我很少鼓励别人去做心理咨询。有咨询动力的人不需要你的鼓励,没有咨询动力的人会以为你是在推销。实际上很多事情,如果能有一个很好的父母、老师、恋人、朋友等的帮助,完全有可能在现实中解决得很好。而在现实生活中积累已久的问题,即使是在心理咨询中也常常需要很多的工作才能得到解决。
但愿更多人在生活中能得到耐心和温柔的对待:少一点指责,少一点要求,多一点包容,多一点引导。假如真能这样,至少在我们遇见问题的时候,不至于第一反应就是想要忽略它。因为不管是学习也好、人际交往也好、婚姻也好、亲子关系也好,面对各种各类的问题,如果沦落到遇到问题只能去忽略它的地步,大概率是小问题会积累成大问题,而终有一天我们还是会不得不更加痛苦地去面对。那时候会需要更大的精力,更大的决心去面对,而且,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了。
总的来说,“只要我不承认,问题就不存在!”这种想法虽然常见,但却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愿我们面对问题时能够被温柔相待,愿我们都能有勇气去面对真实的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并有耐心有勇气去一步一步解决它。
延伸阅读:《不否认,积极改变的开始》
Views: 32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