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大神——一种精神状态
最近看了NHK的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了解到在深圳龙华三和人才市场和海信人才市场周边有一群被称作“三和大神”的年轻人,他们不愿意做正式的工作,只做日结,“做一天阔以玩三天”,吃4元的挂逼面,喝2元2升的大水,上1元一小时的网吧,住15元一晚的床位,或者干脆露宿街头;他们远离故乡,放弃了一切社会关系,甚至卖掉了身份证,他们对未来已经不再抱有期望,很多人沉溺在网络游戏当中,还有些人死在街头……如果只是有几十个或几百个这样的人,也不至于大惊小怪,但是当我得知这个群体有几万之众以后,确实还是被震惊到了。
大水
在观看NHK的纪录片之前,我对三和大神一无所知,其实三和大神出名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为了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我又参考了如下资料:
1.《触乐:在三和玩游戏的人们》
2.纪录片:人在三和
3.谷雨实验室关于三和的系列文章
人们对于这个群体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同情为主
这个不难理解,同情弱势群体是很多人的本能反应,看到我们这个时代还有这么多人连吃饭都是个问题,有多少人会一点恻隐之心也没有呢?
2.谴责为主
这个也不难理解,大神们毕竟是放弃了所有的责任,很多还沉迷于游戏和赌博,被谴责也是应该的,一般的说法类似于“年纪轻轻的,有手有脚,踏踏实实做个工作,何至于此?” 当然了,对大神的谴责往往也夹杂着同情,主要还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另外,谴责也同样针对造成三和大神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比如留守儿童,户籍制度,黑中介等等。
3.娱乐消遣为主
大神们的生活确实是不幸的,但是由于他们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当遥远,我们未必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份不幸;相反的是,三和大神已经在网上火了很久,涌现出一批特点鲜明的代表人物,俨然已经是一种亚文化。在《人在三和》这部纪录片中,一位观光客专程来到三和的双丰面馆,就为了尝一碗大神们最喜欢的餐饮——挂逼面,他说:“……出去旅游什么的,各个地方也都差不多,……但是呢,三和这种地方呢,就是很有特色……”
《人在三和》截图
以上三种态度都是合理的,包括第三种,无非也就是把大神当网红了,现在是纪录片刚播出不久,还热乎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神也许就像其他网红一样,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三和大神毕竟不是一般的网红,数万个自我放弃的人就在那里,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我们可以去谴责大神们不努力,也可以去谴责社会不公平,但是似乎并没有太多意义,因为这既帮不了大神也改变不了社会。有些人可能会想,我们可以去帮助大神啊,比如双丰面馆的老板就是这样,他坚持不涨价,这样大神们至少可以用挂逼面来果腹,在《人在三和》里他发表了一番言论,恨不得让习大亲自出马来管一管。他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想要帮助大神绝非易事。
我来举例说明一下。首先是《人在三和》的主人公之一谭哥,在一个晚上,他身上只剩下不到三十元钱,却把其中的十元给了一个路人,接下来他对着镜头发表了他想做慈善的想法,称要做“没有一毛钱可以赚的慈善”,他数了一下口袋里的钱,还剩十五块五,他表示第二天要去三和找工作,至于做什么,他的回答是“随便”。“随便”两个字说明了一切,他对自己是一种放弃的态度,尽管我不否认他善良的本性,但是在自我放弃情况下谈慈善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他实际上是需要帮助的,但是他把这种需要帮助的感觉投射到了别人身上,于是变成了他去做慈善来帮助别人,他又特别强调“没有一毛钱可以赚”,这可能算是反向形成了,实际上,如果做了有价值的事情,是可以有收益的啊,否则怎么去把有价值的事情做的更好更长久呢。总之,在他能够接受自己才是需要被帮助的人之前,别人是很难帮助到他的。在我们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类似的情况,这些来访者在物质上或许没有谭哥这样困窘,但是从精神层面看他们是照顾不好自己的,然而他们却花费不少精力“帮助”别人,结果往往是给别人和自己都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别人自然不会领情,而他自己又会因为自己的付出没有成果而觉得憋屈,甚至对整个社会都感到失望。
《人在三和》截图
下一个例子是《废物俱乐部:卧底、小偷和赌鬼》中的主人公之一张伟伟,他“并非懒得干活,而是害怕有钱,身上超过500块,他会像毒瘾发作似的浑身发抖,因为金沙赌城的入场门槛是500块”。《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的主人公宋春江和赵伟也有类似的情况,宋春江曾网贷了两万元,结果玩游戏买装备花了一万多,赵伟靠打工存了十一二万元,结果也是因为赌全输了。我想,在战胜他们的心魔以前,外人恐怕也是很难帮助到他们的。
类似的例子可以一直举下去,NHK的纪录片里面提到“这些留守儿童长大的青年有共同特征,农村老家的祖父母不重视教育,他们缺乏升学机会。深圳的打工者中初中学历占六成以上……既无学历又无技术……”,“满怀致富梦想离乡来深圳打工的人们,然而再怎么努力依然无法改变生活面貌,希望渐渐变成了失望和不满”,“……飞速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和恶性循环正使年轻人的梦想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这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当然确实是这么个情况,但是我们没法期待通过改变宏观的状况来解决个体的问题,也许十年二十年后宏观情况会有变化,但是大神们就已经老去了啊,所以这里不得不得出一个有点残酷的结论——大神们想要脱身,还是只能靠自己。在《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的结尾,有两位准大神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首先是东东,他在三和打了三个月零工,欺骗母亲,得过且过,几乎沦为大神,但是他最终决定离开深圳到姐姐上班的广州的美发店打工,梦想成为一个理发师。另外一位是因为贫困而辍学的大学生程勇,他表示在三和的经历以后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一蹶不振,要么是以后“会更加享受生命、热爱生命”,他认为自己更可能是后一种可能。
三和大神相对于有学历、有技术的人确实面临更多的困难,但是从东东和程勇的例子来看,到底会不会成为大神,关键还是看自己的选择。实际上,学历、技术等等并不是最关键性的因素,没有人天生就有学历、有技术,必然需要后天的学习,三和大神们在未成年的时候确实是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深圳的打工者中初中学历占六成以上),但是实际上也不是没有选择,比如东东就选择去学美发。三和大神之所以成为三和大神关键在于他们的精神状态,宋春江已经总结好了,他说大神的特点是“不想干活,懒。工钱低不相干,太累了不相干。几天不吃饭很正常……”,还有一点很多大神也提到过,那就是“不愿意受气”,于是选择放弃一切,谁也奈何不了他们了。应当说这样的精神状态我们是不陌生的,很多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感觉,至少我本人是有过的。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当今流行的“抑郁”就是跟这个感觉类似的,总的说来就是感到生活没有希望,工作和生活都失去了动力。
说到这里,三和大神就不再是一个与我们毫不相干的符号了,我现在说的是一种精神状态,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也不论学历高低,当我们觉得生活没有希望的时候,我们就是和三和大神类似的状态了,而这一切离我们并非那么遥远。我们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来访者,从中学生到博士生、大学老师,从经济状况一般的,到拥有豪车豪宅的,都有可能是这样的状态,什么也提不起兴趣,什么都不想做,用游戏、小说或动漫打发时间,也更容易沉迷于赌博、迷信或其他东西。心理咨询中接触到的当然只是一些个体,三和大神则是一个群体,不过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和三和大神类似的群体,比如北上广深的蹲族,日本的蛰居族等等,这里不再展开(蹲族被称作高配版的三和大神,具体情况可以百度,蛰居族的情况可参考BBC的《百万失踪者之谜》、NHK的《无缘社会》等纪录片)。
群体能形成必然有其社会原因,个体成为群体的一员又有其各自的具体原因,这里不大可能详细讨论,最后仅来谈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首先我们来参考一下日本的经验,三和大神、蹲族、蛰居族这些群体的共同特点就是与社会解除了联结,为了帮助蛰居族重新恢复和社会的联系,日本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以专人登门拜访的方式来帮助蛰居者。第一步就是给蛰居者写信,然而蛰居者从“杳无音信”到“开始回信”,有时需要几个月乃至十几个月的时间,这还仅仅只是第一步,可见帮助蛰居者重新回归社会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本文前面的部分举例说明了想要帮助大神绝非易事,对于蹲族或者是其他任何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来说也是如此。但我想我们仍然可以做点什么,如果我们有亲人或朋友正处在这样的状态,我们可以做的是尝试去理解他们,也许我们没法完全理解他们,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他们确实是遇到了真正的困难,而不是单纯的懒惰或不负责任。如果我们本人正经历着对生活失去希望的痛苦,我们可以做的是原谅我们自己,“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也许只是因为我们没有选择妥协才付出了代价,但我们其实是有我们的能量的,迈过这个坎可能就能拥有比大部分人更精彩的人生。
Views: 3524
2 Comments
偶然一次机会,在百度上了解到你们这个咨询室,我开始关注你们写下的东西,其实也是期望能在专业人写的这些文字上寻求一些帮助,因为在生活上遇到了一些问题觉得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开始关注心理学。读完您的这篇文章,我想到的就是我的父亲,他现在就是一位大神,不挣钱,不养家,沉迷酒精,等一切和挣钱无关的事情,爱管闲事,爱钻牛角尖,总是觉得别人看不起他。但是本性他很善良,也是孝顺的,对我们其实也挺好。就是已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养家开始伸手向我和妈妈要钱的日子了,他也有着他的自尊心,更多的是依赖母亲,可母亲真的能力有限,他现在就是开始在做各种我们都无法理解的事情,吃喝玩乐消遣,一切与挣钱不相干的娱乐活动他都喜欢,凡是叫他他也都会去,哪怕家里有事情需要他去做,我觉得家庭对于他来说是不是不重要,是不是我们的感受在他看来无关要紧,我们的生活过的好与不好也无关要紧…我总是陷入各种这样的不解中,不明白他到底在经历着什么,企图想过去了解,他都是哑口不言,闭口不谈,转身又去管别人家的闲事,管别人家的问题,似乎在彰显着,看吧,我很牛的,我是有能力的,我都能解决,可是实际上呢,自己的问题呢,根本不自知现在的处境和家庭的处境,根本不去想想以后的生活。有时候我在想,是啊,他连自己都没法照顾好,又怎么能考虑我们。我承认在心理上这是我对自己能力不足的一种折射,我在要求他,企图通过要求他变好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也因此我一直觉得自己没那么大的能力,很没用,如果我强大一点,有能力一些再有钱一些,是不是现在的事都没那么烦,在这条想让家庭好,想让父亲好,想让自己好的路上,不知道该求助谁,遇到困难时不知该寻求谁的帮助。可是依旧还要好好继续生活。还要继续活下去。这些问题也还在,还待解决。
你好,虽然我在咨询中遇到过很多处境艰难的来访者,但是看完你描述,仍然很让我痛心,希望我们博客的内容多少能对你有一点点帮助吧,另外也感谢你对我们网站的关注。你提到一条“想让家庭好,想让父亲好,想让自己好的路”,这样一条路当然是值得去追求的,但是我想稍微说一点我的看法,那就是这个顺序(或者说优先级)不妨调整一下,变成让自己好->让家庭好->让父亲好,不少来访者都有类似的情况,想去照顾父母、帮助父母,哪怕他们的父母做得再不好,对父母的忠诚真的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如果父母本身是有问题的,而我们又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他们身上,结果往往就是极大的内耗,只有跳出这个圈,更多关注自己的发展,然后才更有可能“让家庭好,让父亲好”。这当然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不过我看到你说“还要好好继续生活。还要继续活下去”,我相信你有继续前行的能力和动力!
发表评论
我的头脑中记忆了一件不存在的事情
春节前后接连看了《三体》和《狂飙》这样的精彩剧集,完结后想接着追一部却没有合适的选择,这时候想起一部老剧,就是 …
被误解的心理咨询
如今很多人遇到心理问题后都能想到通过心理咨询来帮助自己,而若干年前,比如我上中学的时候,是完全不知道有心理咨询 …
新冠三年之个人小结
差不多两年前的时候,我在《新冠元年之个人小结》中记录了个人在新冠中的一些感受。新冠二年无事,转眼新冠三年即将结 …
各种各样的蝉和生命教育
怎样的生命教育才能让孩子们更加珍爱生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先从各种各样的蝉来说起。 …
他为什么打我?
最近读完了伦迪·班克罗夫特的《他为什么打我:家庭暴力的识别与自救》,阅读的过程非常痛苦。 …
一起摇摆,在成功与失败之外
如果成功是一个挑剔的爸爸那么失败一定是个包容的妈妈每次当我在选择的路口我都只瞟一眼成功就坚定地奔向失败因为我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