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劝告不仅没用还适得其反?
生活中很多人会通过“劝告”来帮助别人,然而却未必有用,有时候甚至会适得其反。让我们来看看以下几个小场景吧。
场景一:A苦恼中,遇到了B
A:最近好郁闷
B:你不要总是愁眉苦脸的嘛,要开心一点
A:好吧(默默地更郁闷了……)
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以上情境,可能很多人见多了也不觉得有太多不妥。我们常常会觉得B这样的回应没有问题,甚至还觉得B蛮好心的。
场景二:A打着喷嚏,遇到了B
A:最近又感冒了
B:你不要总是生病嘛,要健康一点
A:好吧(继续打着喷嚏)
这下这个场景估计更多人会觉得不太对劲了,这个场景当然在生活中出现的几率要低很多,毕竟像“你不要总是生病嘛,要健康一点”这样的话,好像不像正常人能说得出口的,因为它真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嘛!
场景一和场景二真的没有什么不同。让我们再稍微延伸一点点,看看场景三和场景四。
场景三:A打着喷嚏,遇到了B
A:最近又感冒了
B:你不要总是生病嘛,要健康一点
A:好吧(继续打着喷嚏)我也想健康一点啊,可是怎么才能做到呢?
B:你可以先从停止打喷嚏做起,如果实在太难呢,你就先停止流鼻涕。等你习惯了控制自己,能够做到不打喷嚏、不流鼻涕的时候,你的感冒自然就好了。
A:好吧(可是臣妾做不到啊!)
场景三中,B似乎连解决方案都给出来了,但是我们大家看了都会忍不住笑话B的。
场景四:A深受强迫思维的困扰,已经丧失了行动能力,与家人B在一起
A:(日常丧,沉浸在手机、游戏、番剧里)
B:你不要总是在家呆着嘛,要积极一点
A:好吧(继续玩着手机)我也想积极一点啊,可是怎么才能做到呢?
B:你可以从找个工作做起,如果实在太难呢,你就先停止玩手机。等你习惯了不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能够走出家门找到工作、交到朋友的时候,你的状态自然就好了。
A:好吧(然而这么说并没有什么卵用)
场景三和场景四也没有什么不同。
我想很多深受心理困扰折磨的人,不仅容易遭遇场景四中的对待,有时候他们也会自己这样对待自己,把问题简单化,企图靠着想象中意志力来消灭症状,只是很容易以失败告终。
虽然生理的疾病和心理的困扰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有自身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只是单纯地进行“劝告”的人,哪怕抱有最好的初衷,不尊重这些客观规律也是很难帮得上忙的。不仅如此,当人们听到很多所谓的劝告的时候,还会感觉到不被接受,这不仅给不到他们所需要的支持,还有可能会传递否定的感觉,确实是容易带来不愿合作的结果的。
其实很多人只要稍微总结就能够发现有些劝告无用,但是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到底是为什么呢?我想拿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具体讨论一下。
例如,父母容易跟孩子说“一定要好好学习”。父母自然是希望孩子好的,但是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解释的话,说“一定要好好学习”的时候,很多父母更多的是在做一件正确的事。这件正确的事虽然没用,但是会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他们会觉得他们在做非常负责任的父母——可惜这是一个错觉而已。因为如果父母真的在意孩子的学习,他至少在劝告的时候会去检查一下这个劝告有没有用处,或者会去了解一下怎么做才能真的促使孩子好好学习,而不是只是喊喊口号罢了。而父母不关心这种劝告是否有效,他们便更多的是在照顾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获得“我做了一个负责任的父母应该做的事”的假象而已,那么这真的好像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了——不在意对孩子的影响、只在意自己的感受,可不就是自私吗?——当我们自私地照顾自己的权益,而摆出一副在帮忙的姿态的时候,也自然容易让人感觉到“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等负面感受,这时候孩子感觉更差了那也没什么奇怪的。
通过以上几个小场景,我想我们不难看出,劝告对于遭遇心理困扰的人常常不仅没用,还容易适得其反。毕竟只有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才会有帮助啊!
PS. 有些没有接触过心理咨询的人,会想象着自己在咨询中会得到一些“安慰、劝告、鼓励”,他们时常把咨询想象为鸡汤,自然会想象心理咨询是没有用的。毕竟如果一直得不到真正的理解和支持,他们会以为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东西。还有一部分人,来咨询的时候说要“求开导”,因为他们没有得到过专业的心理帮助,还真的以为只有开导,而且寄希望于开导一下能有用呢。这些都使得在心理咨询中真正参与和得到成长的来访者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Views: 65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