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格是能够改变的吗?
由于我是一个内向的人,所以文中举例子的时候都是以内向为例,对于因为其他性格特点而带来的不舒适,道理基本上是一样的
在我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有多位来访者提出过同一个问题:“人的性格是能够改变的吗?”
其实这个问题似乎早已有答案了,人们经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见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除了因为脑外伤而导致性情大变的例子,我没有听说过一个人的性格会发生显著的改变。在心理学上,根据人的气质类型,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偏向于其中的某个类型。荣格在《心理类型》中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他又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内倾和外倾与这四种基本心理机能相组合,就演绎出八种机能类型。当然了,心理学家们只是提出一些模型以便于讨论,现实中的我们是不会正好百分之百地符合某一种类型的,但是一个人的人格特点确实会是终其一生相对稳定的。
那么问题来了,当来访者关心人的性格能否改变的时候,他到底在表达什么呢?我会问来访者为什么关心这个问题,然后他往往就会说:“我的问题就是因为我的性格造成的,如果性格是改不了的,我就一点希望也没有了。”
一个人因为自己的性格特点在生活中遭遇种种挫折,这其中的痛苦我是能理解的,但是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自己的性格造成的,未免就有些简单粗暴了,而且不解决任何问题。其实每种性格都有它的优缺点,我们的性格本身不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但是如果我们不接纳自己性格特点,那就会带来痛苦了。
举个例子吧(这个例子与性格无关,但是多少能说明点问题),假设你是左利手,你虽然和很多人习惯不一样,但是你自己很适应,生活中不会遇到太大的问题。但是假如有一天突然立了个《反左撇子法》,规定公共场合不准用左手吃饭、打球、接电话等等,否则严惩不怠,那你恐怕就会生活地很痛苦了。
那些因为自己是某种性格特点而痛苦的人好比是给自己立了个法,这个法是专门用来反对他自己的,这个法可能叫做《反内向法》、《反敏感法》、《反急躁法》等等。
一个人因何可以如此地反对自己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可能从小就形成了。举例来说,有一对内向不善交际的夫妇,他们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影响也是内向的,这对夫妇感觉自己因为不善交际吃了亏,于是就经常教导孩子要广交朋友,搞好人际关系。于是这个孩子就很困惑了,我明明一直以我的父母为榜样,为什么就做错了呢?可想而知,这个孩子长大了以后很可能会因为自己内向的性格而纠结。假设还有另外一对夫妇,他们也是内向而不善交际的,但是他们有良好的夫妻关系,有为数不多但是却交往较有深度的好友,他们的孩子也是内向的,但是他们并不要求他们的孩子变得外向,他们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鼓励孩子自己有自己的想法。我想,这个孩子成年后虽然还是会比较内向,但是他可能不太会纠结于此,他会建立美满的家庭,交往为数不多但高质量的朋友。
以上是分析可能的“历史原因”,如果只看当下的话,很多把自己的问题归结于性格原因的人是有一些“推卸责任”的感觉的。潜台词就是:虽然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都是因为我的性格造成的啊,不能怪我啊。这里面可能还伴有对于因为自己的父母(成长环境)造成自己这样的性格的愤怒,又由于我们往往很难面对自己对父母的不满,这个愤怒往往又会调转方向变成对自我的攻击。
也许有人要质疑我上面说了这么多又有什么用呢,还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恰恰不是如此,因为我就是个内向的人,我也因为这个特点而痛苦过。学校的寝室、联欢会,公司的年会、旅游甚至班车等等,都能让我不自在,所以对于今天讨论的这个话题,我是绝对有发言权的。比如坐公司的班车就是不舒服的,一块等班车的同事都是挺陌生的感觉,没什么话可说,打个招呼都觉得困难,总之挺尴尬的,所以我一般都站得远远的。再比如,大学的寝室共八个人,我和其他七个人几乎不说话,总是感觉很别扭。再往前追溯,我可以想起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每天早上上学经过语文老师的家门口都是一种煎熬,因为我特别担心在那里遇到她,别的同学一句“老师好”就完事了,而我却做不到。
我想无需列举更多的例子,读者已经可以脑补我从小到大会经历多少的不舒服。多年来我花费了不少精力来应对这些不舒服,具体到上面列出的三个例子,我的做法分别是:1.我后来就不坐公司的班车了,改骑自行车上班;2.我尽量减少在寝室里待着的时间;3.路过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装作没看见她,或者干脆绕路走。我相信很多内向或者说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压力的朋友都很熟悉类似的做法,这些方法当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但是确实能让我坚持得更久一些。
有些人把自己的内向和人际交往问题归结于笨、不会说话、长得丑或者没钱等等,但是这样只会带来持续的自我贬低,不会解决问题。还有人会陷入冥思苦想,可能只是纠结于原因,也可能会上升到哲学或宗教的高度,然而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经年累月就难免变得偏激。我自己是属于后面这一种类型的,面对那么多的不舒适,我不得不去思索我何以至此,但是很多问题却毫无逻辑可言,根本就想不通。就拿前面提到的上学路上害怕遇到老师的事情来说,就是很令人费解的,因为那位老师一点也不可怕,甚至还很欣赏我,我的成绩也是数一数二的,同学们也喜欢我,但是我就是不舒服,真是没处说理去,没有人能理解。
现在,我可以说我内向不善交际的性格特点给我带来的不舒服已经解决,这其中的过程不是本文所能涵盖的,但是我可以先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在我身上发生的变化。
这两个事情都是与鱼树心理的成立和发展有关系的。2016年底开始筹备成立鱼树心理,后来去注册的时候,因为注册地址在小区内,工商局说需要有至少三位邻居表示同意的签名。于是我和媳妇赶紧从工商局赶回去,在她做其它准备工作的时候,我已经拿着文件挨家挨户敲门找这些陌生的邻居签名去了。回来后,她表示很惊讶,因为她以为我应该是不喜欢做这样的事情的,我也惊讶于自己的变化,因为没有觉得不舒服。第二件事情是关于贴广告的,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没有任何宣传手段(其实现在也没有,不同之处是我们的网站当时是没有任何排名的,我们不做广告,至少半年多以后网站才比较容易被搜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开展一个一元体验心理咨询的活动,并且打印了广告,我在小区的宣传栏里面贴了几份。
上面说的这两件小事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算不上什么,但是考虑到我曾经是坐班车都很困难的人,应该可以说在我身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的变化还体现在和家人和朋友的相处的过程中,限于篇幅,这里无法一一列举,但有一点特别需要指出,那就是:我这些积极的变化没有一个是因为我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才发生的,我还是我,一个内向的不善交际的人。我想这足以说明“我的问题就是因为我的性格造成的”是个伪命题了,而由一个伪命题推导出来的结论自然也是不成立的,比如“我内向,所以找不女朋友”,“我内向,所以工作做不好”等等。
以我自己为例,实际上很多年前我媳妇就是喜欢我的,但是问题在我这里,很多事情都让我紧张,对于未来会怎样发展也完全没有方向,所以就算她向我示好我也会保持距离不做进一步的发展。多年以后,当我对自己的看法更稳定,下定决心向前看以后,我们的关系就可以进一步发展了。我不是等到感觉自己完美了才开始重新发展这段关系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恐怕就永远也开始不了,我是通过调整找到一种“可以开始了”的感觉后就投入到这段感情里面的,之后则是一个互相支持,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过程。 至此,“我内向,所以找不女朋友”的说法已经不攻自破,一个内向的人身边可能不会美女如云,但是说到建立一段稳定的高质量的情感,内向者相对于外向者实际上丝毫也不会居于下风。实际上,如果我是一个外向的人,我媳妇反而不会喜欢。
在工作方面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的工作做得不顺利,要么是能力欠缺,要么是因为某些因素导致自己真正的能力无法发挥出来。如果是能力的欠缺,更需要做的是提升自己,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有“无法努力”的感觉,因为我们被其他的事情牵扯住了,可能是和父母、领导或同事的关系问题,也可能是情感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些人,实际上是入错行了,比如有一位从事销售行业的来访者,工作总是不如意,但是他从来也不考虑换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行业,因为他认为自己从事这个行业可以锻炼说话的能力,能够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但是“锻炼说话的能力,能够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好像并不是他真正的需要,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这个需要只是外界的标准,很可能是他的父母一直以来所强调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并且能发挥自己真正的能力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即使功成名就,内心也未必是快乐的。《回归内在》里记录了一个案例,有一位在自己的行业里非常有成就的人士毅然辞职,改行去做兽医了。原来他所从事的职业是他的父母强制安排的,他虽然成功却从来也没有快乐过,直到决心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并采取行动以后,他才获得了真正的快乐。说了这么多,并没有说性格相关的问题,因为每一种性格的人都有可能成功,只要他找到自己合适的发展方向,解决好生活中各种无谓消耗他精力的事情。就我本人来说,能转行从事心理咨询行业就是更适合自己的方向。
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实际上也没有必要。不管我们是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与其抱怨自己的性格,不如更接纳自己,适应自己的特点,从事能发挥出自己能力的职业,努力经营一段高质量的亲密关系。这不是纸上谈兵,这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证了的,做到以上提到的任何一点都不容易,但是从我自身的经历以及我和我的来访者一起工作的经历来看,这是唯一的解决之道。
Views: 93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