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博客

本网站一切内容均为原创,请勿转载

与我的来访者谈读书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有些来访者会问有什么书可以推荐,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有一个转变的过程的。

刚开始的时候,我会直接推荐一些我觉得还不错的书,但是却发现效果并不好。是因为我的推荐没有针对性吗?好像不是。比如我给好几位有抑郁情绪的来访者推荐了《走出抑郁》,却鲜有积极的反馈。有的来访者表示根本读不下去,有的表示读了但是没用。是因为书写的不好吗?好像也不是。我推荐的书当然都是我自己读过的,至少我自己是认可书的内容的,另外客观上说这些书写得也是挺好的。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我想与来访者个人的状态是有关系的,很多来访者面临着强烈的内心冲突并伴随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是很难投入去做一件事情的,而读书又恰恰是一种需要集中精神去做的事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我们能够稍微稳定一下心神之前,也许先不用急于去读书。

当然了,我能够理解来访者急切的心情,他们非常希望能有一些很有用的书,读了以后能解决他们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有那么多心理学畅销书的原因。这里面当然不乏好书,但是如果我们带着很强的目的性来读这些书,可能反而难以有更多的收获。很少有什么事情是有捷径可走的,就好比我们不太可能真的《21天精通C++》一样,我们同样也不太可能XX天就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克服内心的恐惧或者改善糟糕的人际关系。相对于计算机技术上的学习,我们的自我成长更加是需要终身努力的事情。

来访者想要通过读书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身是非常积极的,我绝无否定的意思,只是在经历了几次并不十分奏效的书籍推荐之后,我才认识到这里面真正关键的地方根本不在于我推荐什么书,能够和来访者讨论与读书有关的感受才是心理咨询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读书以外也是如此,理解来访者比直接给来访者一个方案要重要地多)。下面我将举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三个例子来自我去年做过的三个咨询,恰巧三位来访者都和我讨论过与读书相关的话题(不仅限于推荐书目),这里我只谈与读书有关的内容,绝对不会涉及三位来访者的隐私(延伸阅读:《为什么我们不做案例分享?》)。

第一位来访者咨询了两次后问我有什么书可以推荐的,我根据TA的情况和诉求推荐了《回归内在》和《瓦尔登湖》。推荐前者是因为TA的内心冲突源自与父亲的冲突,而《回归内在》正好是讨论如何修复这方面问题的书;推荐后者是因为TA提到如何让内心更平静,我想《瓦尔登湖》可能会有所帮助(《瓦尔登湖》并不是一本心理学书,不过我推荐书并不局限于心理学,比如对于赌博成瘾的来访者,根据需要我可能会推荐他看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这位来访者表示读了《回归内在》很有收获,但是《瓦尔登湖》却读不下去,于是我们就读书的感觉展开了讨论。原来TA已经读过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了,都是别人推荐的评价比较高的书,但是TA却经常发现读这些书的感觉并不好。我和TA确认这个不好的感觉具体是什么,原来TA并不是觉得书不好,TA的逻辑是:“书怎么会不好呢?大家都说好,而我却没有读出来,一定是我读得有问题,所以才没有收获”。这显然是对自我的极不认可,我们就这种感觉展开讨论,咨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具体到读书,我建议TA从读自己喜欢和认可的书开始。在这个咨询中,具体推荐什么书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让TA找回属于自己的感觉,否则这位来访者仍然会身陷“别人推荐->读书->没有收获->自我否定”的循环。

第二位来访者也爱读书,我也推荐过书给TA。推荐的书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我们之间关于读书的讨论倒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在一次咨询快结束的时候,TA表示有个问题想了很久了,想要问我,但是又非常犹豫不决。我说没关系,什么都可以问的。TA终于问了出来,问题是“过去一年你读了多少书?” 我说这样吧,一会我把我去年读过的书列一个书单给你。TA似乎有些意外,我们就这个感觉展开了讨论。原来TA觉得问这样的问题是有一点点冒犯我的,因为在TA的心目中咨询师是权威的,又怎么能够接受质疑呢,TA没有想到我的反应会这么平静。我说我没有感觉到质疑,我的感觉是你的能量增强了,可以问出以前问不出来的问题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不但没有感觉到质疑,反而是感觉到了某种肯定,只是这种肯定不是那么直接。我说你感觉你自己成长了,所以想确认一下你的咨询师是不是也是在学习在成长的,只有这样我才能配得上继续给你咨询啊。后来我确实把书单列了出来,我们再次确认TA的感觉,TA表示这好像并不是TA正真想要的东西了,我想也是这样,相对于我读过什么书,TA在咨询中能否被无条件地接纳显然是更重要的。咨询师并不需要处在一个权威的位置,即使只是在心理学的知识方面,我也不敢保证一定比来访者懂得多,很多来访者也学习了不少心理学的知识,心理学又有很多流派,总有我不了解的地方,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只要向来访者学习就行了(荣格就非常善于向他的来访者学习),心理咨询中起作用的不是知识本身,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能相互信任并交流各自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说到这里,就要引出第三位来访者了。

第三位来访者给我推荐了一本书,TA在咨询中提到曾看过简德林的《聚焦心理》,我确实还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我表示会去看这本书然后再在咨询中和TA讨论。在后来的咨询中我们果然谈到了这本书,原来TA很羡慕书中案例里面提到的来访者,因为他们发生了“神奇的转化”,TA担心自己不是那样“好”的来访者。其实TA这样的一个表达包含着很多内容,在此就不展开了,不过起码我们可以注意到TA是多么容易自我否定,另外容易羡慕(嫉妒)别人也是TA需要处理的问题。我翻着书和TA确认,提醒TA书中那位来访者所谓“神奇的转化”是发生在咨询几个月之后的事情,另外限于篇幅书中关于咨询的具体内容大部分都省略了,所以实际上那个转化是没有那么神奇的。所以我作为咨询师,TA作为来访者,是可以无需因为书中的几段描写就产生压力的。后来,我们的咨询进行了十次,不敢说神奇,但是TA对于自己的感觉确实也发生了“转化”。

书是知识的源泉,据说老子当年就是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如果不是掌握大量的书籍资源,他也很难那么牛吧。以前的人们获得知识的渠道是非常有限的,能够有人推荐一下就显得更加重要。如今已经是互联网的时代,也是一个在知识上更加平等的时代,借助于网络,或许我们每个人在获取知识上与国家图书馆馆长相比也没有过于明显的差距了,更不用说和咨询师比了。所以,在听取别人的推荐的同时,我们完全可以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不带着太多目的性,从自己内心的感觉出发会是一个不错的起点。

Views: 638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我的头脑中记忆了一件不存在的事情

春节前后接连看了《三体》和《狂飙》这样的精彩剧集,完结后想接着追一部却没有合适的选择,这时候想起一部老剧,就是 …

被误解的心理咨询

如今很多人遇到心理问题后都能想到通过心理咨询来帮助自己,而若干年前,比如我上中学的时候,是完全不知道有心理咨询 …

新冠三年之个人小结

差不多两年前的时候,我在《新冠元年之个人小结》中记录了个人在新冠中的一些感受。新冠二年无事,转眼新冠三年即将结 …


各种各样的蝉和生命教育

怎样的生命教育才能让孩子们更加珍爱生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先从各种各样的蝉来说起。 …

他为什么打我?

最近读完了伦迪·班克罗夫特的《他为什么打我:家庭暴力的识别与自救》,阅读的过程非常痛苦。 …

一起摇摆,在成功与失败之外

如果成功是一个挑剔的爸爸那么失败一定是个包容的妈妈每次当我在选择的路口我都只瞟一眼成功就坚定地奔向失败因为我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