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妈妈的后备箱”说起
春节刚过,网络上有不少人晒出了返程时的后备箱,相信很多人在朋友圈或微博之类的地方都见识过了,其中不乏一些神操作,比如下图这个。
别的后备箱都是打开了晒的,但是这一个不用打开就秒杀了一切
后备箱里面的东西一般都是吃的,比如一堆大白菜,数百个鸡蛋,大量的馒头等等。围绕着这些图片,人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动,诸如“将深深的爱寄托在这沉甸甸的行囊中”,“让这份家的味道千里相伴”等等说法比比皆是。
面对满满的后备箱,要说没有一点点感动,那是不可能的,但是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些别的感觉。这里话题要稍微扯远一点了,我想大家都见过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喂孩子的场景吧,只要稍微留意,我们的生活中是不难见到这样的场景的,那就是大人们总觉得孩子没吃饱,于是使劲喂饭。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记忆,记得还是很小的时候,我和一个小伙伴一边吃饭一边看《聪明的一休》,而我和他的妈妈则在一边关注着我们吃饭的多少。这里的问题在于吃饭变成了一件有压力的事情,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如此。其实没有哪个孩子会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遵从生物本能可能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妈妈们就是焦虑啊,于是喂饱孩子就被放到了过分重要的位置。除了在吃方面对孩子的关注,在穿上面也是一样的,“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说的就是这个。
父母们需要去表达对子女的关爱,但是落实下来往往就成了对吃穿的关注,其中的原因很多,比如我是80后,我们这代人的父母很多都是经历过缺吃少穿的生活的,所以自然对这些方面很关注,即使现在生活改善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习惯也不会轻易改变。另外,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与饥饿和寒冷做斗争,可能对于吃穿的关注一直以来就根植于所谓的集体无意识了。如今年轻的父母们较少经历过物质上的匮乏,对于子女吃穿上面的关注相对就会少一点,他们对子女的关注点主要在学习上,比如报大量的培训班。不过孩子们对知识的需求和对食物的需求实际上是类似的,适量才好,父母们的焦虑仍然在传递,只是变了个形式而已。
继续说回后备箱。孩子长大后,妈妈就不能再直接喂他了,但是那份焦虑依然存在,那就喂满他的后备箱吧。但凡事皆有度,超出必要的程度,就值得商榷了。对于饥饱和冷暖的感觉是我们作为一个生物的最基本的感觉,在吃穿方面替孩子感觉的父母在其他方面自然也会替孩子感觉,如果我们从小就由父母来替我们感觉,我们自己的感觉就会变得迟钝。不管是解决面临的心理困扰还是只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找回属于我们自己的感觉都是相当重要的一步。所以,当父母过度地为我们的衣食冷暖操心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指出来的。只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们有着“孝顺”的压力,尤其是面对父母的馈赠和关爱,我们往往很难表达出自己不好的感觉。
实际上,父母向我们传递焦虑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心中的焦虑投射到了我们身上,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照顾不好他们自己,自然也会倾向于认为我们也照顾不好我们自己。至于第二个原因,可能真的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状态还没有能让人放心。能做点什么呢?总得说来就是:照顾好我们自己,对父母多一点耐心。
最近一年我和父母的交流有不少改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我和媳妇共同开发出的两大业余爱好:拍鸟和制作美食(相关内容会放到我们的“鱼树西”站点,但是完工估计还需要个一年半载)。
经常和父母分享我们的“最新成果”,这实在是充满正能量的交流。比如拍到下面这张照片的时候
三只鸬鹚和一只喜鹊(拍摄于董铺水库)
再比如制作出下面的美食的时候(媳妇主力,我打下手)
自制沙琪玛
自制内酯豆腐
对于“妈妈的后备箱”,或者说每次离家前父母准备的满满的行囊这件事,我的态度是有一个转变的过程的。刚开始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感觉带那么多东西挺麻烦的,而且也未必是需要的;再后来,我不那么拒绝了,因为毕竟是父母的关心,但是实际上这时候更多地还是在照顾他们的感受;最近这两年,我的感觉又变了,我开始有些欣然接受的感觉了。今年春节回合肥的时候,后备箱里带的有饺子,还有烧好的羊肉外加一些糯米圆子。与往年不同的是,我们也分享了一些亲手制作(媳妇主力,我打下手)的东西给父母,包括老婆饼、桃酥和月饼(这个反季节了:D)。
怎样与父母相处是我们长期需要面对的问题,今天只是借“后备箱”这个话题分享我自己的一点感受,每个家庭的情况自然是各有不同,但是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永远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Views: 68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