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努力也达不到目标,那要如何是好?
如果你让我明天去爬个大蜀山,我也许会欣然前往;如果你让我明天去爬个珠穆朗玛峰,那我肯定就算了吧。我稍微了解一下爬珠峰的难度之后,大约还会抱怨,说缺乏资源支持,说没有团队合作,说相应的规则太不合理,等等等等。然而实际上,如果我抱怨,那也许是因为我真的希望自己可以爬上珠穆朗玛峰,尽管别人都需要做万全的准备,但是也许我真的希望自己天赋异禀,并且希望自己通过短暂的努力得以迅速成功,不要辜负别人哪怕不合实际的期待。然而哪里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呢?
我们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进取,要追求卓越,仿佛只有变得优秀才会得到别人的喜爱。而很多人从小就在不停地追逐、奋力奔跑以获得一点点认可。假如有一个严苛的环境,那么这个不断求认可的过程就会充满挫败感。如果求得认可的成功的经验少之又少,那么最后失望太多,慢慢可能会变得无望,甚至绝望。这时候可能我们就不再去追求认可了,反而会灭掉自己追求认可的渴望。而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的话,那么这种习惯也会内化到孩子的心中,所以这样的孩子一面对自己提出极高的要求——就像爬山就要爬珠穆朗玛峰似的要求,一面对自己充满绝望,可能还有委屈,应该还有无助,还有愤怒,还有很多很多复杂的情绪。然后无法接受失败,甚至无法接受像普通人一样有一个较为平常的努力过程,无法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无法接受自己努力了也可能达不到目标,无法接受自己没有天赋,无法接受自己不去行动,无法接受行动了就有风险,无法接受自己不能承担风险,无法接受自己需要达到这样变态的目标才能获得一点点爱,无法接受自己居然还在期待获得这几乎不可能获得的肯定……最终在不断的自我折磨里,只好无奈躺平了。
谁会真的愿意去做乞丐呢?如果一个孩子需要反复去努力才能获得一点点认可的话,就像是一个只能乞讨的乞丐在反复乞讨才能得到仅有的食物果腹的话,长此以往,也许真的便生无可恋了。
这真的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我在咨询中见证了很多这样的情况。然而在我们复盘的时候,却又发现,这里常常有很多的信息差存在。在家长严苛要求孩子的时候,很多人并不是想要打击孩子,而是他们在努力地去“爱”孩子,努力地去“引导”或者“鞭策”孩子。然而在这些笨拙的努力背后,孩子却感受到的是完全另外一种体验,他们觉得不被爱,他们觉得不被认可,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他们甚至觉得自己不该存在于这个世界。
固守在这样的模式中的关系,在经年累月的对抗里,可能会变得异常僵硬,有时候甚至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这巨大的鸿沟,需要很多的时间和耐心,需要很多的包容和爱,需要彼此共同去努力才能逐渐化解。
说了这么多,回到我们的问题:如果努力也达不到目标,那要如何是好?解决的策略有很多种,也许是目标分解,也许是目标调整,也许是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态,也许是去修复某些关系,也许是追寻自我负责的自由之路,总之躺平一定不是唯一的出路。有时候当事人陷在情绪里可能难以判断,这时候一个中立专业的第三方或许可能会有所帮助。
就像如果我想当然地要去爬珠穆朗玛峰,而只是想获得心中严苛父母的一丝认可,那也许我可以探寻我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也许我会发现我只是享受大自然的一丝安宁,也许我会发现我渴望严苛父母的认可根本就是现实中的父母无法具备的一种能力,也许我会重建一个内心的父母,来学习接纳自己、认可自己、赞赏自己。如果真是这样,也许我最后只想要在附近的公园里散散步吹吹风,或者去附近的山里面听一听鸟叫和虫鸣,又或许我只需要在午后的时光,小憩片刻,再为自己泡一杯茉莉花茶……方法那么多,我就去爱自己就好了呀!
这世界有太多限制,盼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愿我们的内心多一点自由。
Views: 30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