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红楼梦,不过我还是来说说抑郁症吧
这几天在重温红楼梦,既不是看书也不是看那个神一般的电视剧,而是选择了小众的1989电影版,导演是谢铁骊。
太虚幻境
开场是西游记既视感,如果截个图说是西游记我还真信了呢。不过这只是太虚幻境而已,电视剧版没有拍出来。当然了今天主要不是谈红楼梦,我实际上是想说说抑郁症的。
《红楼梦》是一本残书,因此林黛玉到底是这么死的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说法是病死,但是也有自杀(沉湖)说的。有人说林黛玉死于重度抑郁,我觉得这个说法没毛病。
回忆一下典型的情节,基本上都是这个节奏:
第二步:贾宝玉赔礼道歉哄开心(往往会说一些狠话,比如“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人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第三步:林黛玉心情好转(此处有微笑)
第四步:过了N天后,回到第一步。
黛玉葬花——抑郁的行为艺术
贾宝玉在情榜上高居榜首,宝黛之间精神层面的沟通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他终究还是救不了林黛玉,他们都是大环境的牺牲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宝玉对黛玉的陪伴是有限的,而抑郁并不是靠赔礼道歉表决心就可以解决的。
实际上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家属都会面临和贾宝玉类似的困境,他们很努力地想要帮助自己抑郁的家人振作起来,然而一次次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最多只是暂时有一点点改善,但也只是相当于上面我列出来的四步当中的第三步而已。长此以往,抑郁症患者的家属往往也会抑郁起来,想想也是可怕。
相对于古代,我们有更多的高科技,然而面对抑郁症,我们仍然没有任何灵丹妙药。当然了,现在有很多抗抑郁的药物(百忧解,舍曲林之类),但是抑郁不是吃吃药就可以解决的。经过对比研究发现,对于重度以下的抑郁,药物的效果只是比安慰剂稍好一点,而药物的副作用确是实实在在的(比如造成情感上的麻木)。我参考了一些关于抑郁症的书籍,最终的结论大致可以这么说:对于重度的抑郁,药物治疗是必要的,于此同时再配合心理咨询会有更好的效果。而对于轻度到中度的抑郁,心理咨询或自我调整是更稳妥的选择。
抑郁会让人散发出强大的负能量,他只能看见不好的东西,一点点的负面消息也会被无限放大,和他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只要是负面的,他也能变着法子联系到自己身上。久而久之,朋友们就会离他远去了,而我们的抑郁者就会“心满意足”地想:我就知道,没有人真的关心我,我也不配让别人关心。
以上以一种典型的抑郁思维模式,当然具体到个人是各有不同的,但是特点都差不多,那就是各种后悔,各种自责或责怪他人,各种死循环。这种思维就是陷阱所在,不跳出这个圈套就永远也不会有真正的改变。
关于药物就不再讨论了,这里仅就心理咨询如何可以帮助到抑郁的来访者做一点讨论。这里的讨论的是中度和重度的抑郁,因为我们的来访者几乎都是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才来求助的。
首先,抑郁者几乎都有童年创伤,即使没有明显的创伤性事件,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一点在我接待过的抑郁的来访者中无一例外,所以这方面的处理是咨询的重要内容。
其次,能自己走进咨询室的来访者,他的内心深处一定还是有一股动力的,他想要改变,想要做一些事情,我们在咨询中就是要放大这些积极的东西。实际上抑郁的人放大的能力是很强的,只是都用来放大负面的东西了。
以上两点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抑郁的负能量太强大,自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太顽固,在咨询室里感觉好了一些,一回到生活中可能很快就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所以改变必须要落实到行动上,这个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约定,改变可以是很小的,但是必须要行动起来。
有些抑郁的人喜欢看心理学,喜欢逛知乎,喜欢思考,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必须时刻提高警惕,如果思维模式不改变,当我们看《自卑与超越》的时候,可能就只能看到自卑而看不到超越了。所以我会建议抑郁的来访者少想多做,散步半小时比看一整天的知乎收获会更大。当然了,对于抑郁的人来说,行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咨询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走出抑郁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有些来访者希望一次咨询就能有明显效果,这个就实在不是咨询师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了。
最后,我推荐一本叫做《走出抑郁》的书,作者本人也是从抑郁中走出来的,很有说服力。我上面说了“少想多做”,但是这样的书不包括在“少想”的范围内,这是自救性质的书,对于抑郁者或家属来说都是值得一看的。
Views: 147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