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到底是谁的节日?
想来也是奇怪,为什么六一儿童节不是大人为儿童表演节目,而是儿童为大人表演节目,这到底是谁的节日呢?前两天路过幼儿园,看到在户外排练的小孩儿们,真是庆幸我小时候没有被这样折腾过。昨天刚过六一,我来分享一下儿童节有关的种种感受吧。
儿童节往往提前一两个月就开始准备了,这必然是一个竞争的开始。很多家长平时让孩子们在各种才艺学习的辅导班里练就的本事,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了,那些过往的投入和想法总算没白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习一点才艺好提升孩子的自信”,“孩子还小不太清楚到底喜欢什么,既然学了就要坚持”,“现在竞争太激烈,人家都学,你不学怎么行呢”。
除了一两个人的合作表演,往往还少不了团体的舞蹈之类,这下就更麻烦了——“你家xxx为啥不参加集体活动呢?”这似乎成了家长等待接孩子的时候常见的问题了。这种攀比的压力,有时候会从家长的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而报名却只是一个开始。排练是少不了的功课,多才多艺的学生家长往往主动担负了指挥排练的任务。每天放学之后,小朋友们留在学校继续排练,盼着他们的节目能被选上,还盼着选上之后的节目能发挥好。
最后六一儿童节终于来了。长时间的排练,终于要登上舞台了。早上7点甚至更早,有节目的小朋友就过来化妆,别担心热心的家长一定会帮忙的;有节目的孩子们穿上统一购买的服装,不少女生还扎着复杂而漂亮的辫子;没有节目的小朋友也带着小板凳穿着校服来到学校。在户外搭起的台子上,一场热闹的六一儿童节的表演终于搬上帷幕了,我惊讶的发现我女儿的学校一年级有一个班的节目居然是曾经春晚上的歌曲《当你老了》——这真的是一年级小孩儿的歌么?
六一已经过去了,然而在我们回顾的时候,这里面最多引起的是人们的什么情绪呢?面对竞争和攀比有嫉妒和自卑,面对节目与排练有讨好和疲惫。大家在“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一起努力,但是很少有人去讨论这其中有多少可能并不出于热爱,甚至找不到对孩子太多的尊重呢?
当我回顾以上的文字,感到负能量满满,但是我确实感到不太舒服。如果大人想要了要拼凑这么一个演出,却打着“儿童节”的名号,我确实觉得这是对儿童的不尊重。这感觉仿佛就像是好多来访者所说的家人一边说着“都是为了你好”让你感谢,一边又总是控制和伤害你一样。
我真心的希望,如果我们真的是给孩子过六一,至少听一听孩子怎么想,至少问一问孩子想要什么,哪怕是聊一会儿天,哪怕是一起吃个冰淇淋或者干脆放一天假,可能都比折腾这么大一出要来得更美好吧?
Views: 41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