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希望:当我们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的时候
“希望”好像是一个很棒的词汇,但是当它是建立在对别人的期待上的时候,有时候就会变得非常沉重。因为如果“希望”是不合理的,就会不断失望,而失望多了,就慢慢地变成绝望。
可能很多人都会这样吧。就像好多来访者首次带着巨大的情绪、反复的询问“为什么他会xxx?我要怎样才能让他xxx?”遗憾的是,我常常需要告诉我的来访者“我不认识他、没见过他、我对他的所有的了解都仅限于你刚才的简短的描述,我不太可能和你谈谈话,就会让他做出怎样的改变。”
那么我们就什么都不能做了吗?当然不是,至少有以下三点是我们可以探索的。
首先,如果他现在的状态是这样的,在这个状态中,有我们的影响吗?
其次,如果我们对他的期待是别样的,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期待呢?
最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自己呢?
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比如,有位奶奶会问“为什么我的孩子吃饭这么慢?我要怎么引导他快点吃饭呢?”
首先,如果孩子吃饭很慢,有这个奶奶的影响吗?我们发现,有的。有时候在宝宝还没有饿的时候,奶奶就急于去喂孩子,以至于孩子不饿的情况下吃饭自然没有那么大的胃口了。并且奶奶每次喂孩子的时候,都希望孩子多吃一点,中间怕孩子饿还给他吃一点食物,这样孩子很难有饿的机会。
其次,奶奶对孩子的期待是到时间就快速把饭吃完,可能是因为奶奶把喂孩子吃饭当成了一个自己的任务,并且希望这个任务不要影响其它的时间安排,这时候“孩子快速吃饭”变成了奶奶的需求,而不是孩子本来的需求。从更深层次的来讲,我们发现奶奶有很多的焦虑,她对自己的价值不是很能认同,还对未来的养老问题非常担心。所以她用自己的“努力给孩子喂饭”的行为来给自己的儿子和媳妇增加“报答”的压力,以转移自己的焦虑。
最后,我们发现其实也很容易,奶奶如果真的关心孩子的营养和健康的话,每次喂孩子的时候就尊重他本来的食量,不过度的让他多吃,也不过度的让他在中间吃零食的话,那么自然而然在孩子饿的时候就有胃口了。当然如果奶奶可以看到自己的那些行为后焦虑转移的心理动力,这会使得她更容易去这么做。
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回自己的身上,而不是想要违背客观规律让孩子多吃快吃的时候,好像有些什么是我们可以参与和影响的,就不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了。
类似的问题还有:“为什么男朋友对我不热情?我要怎样才能让他对我一心一意?”“为什么我的父母不理解我?我怎样才能让他们对我不那么干涉”等等……
我亲爱的读者,你呢?你有什么希望吗?你的希望有哪些是放在别人身上的呢?有什么你可以帮助自己的地方吗?
Views: 52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