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博客

本网站一切内容均为原创,请勿转载

再谈界线:对于“一鸟友不同意我们不要孩子”事件之补充

这个事情在《谈界线和自我保护:你可以不同意》里面已经说过,这里再做一点补充。

首先,对于这位鸟友,我对她的印象和我媳妇的描述是一致的:70岁左右,会开车,能发展出摄影这样的业余爱好……确实也是相当有活力的退休生活了啊。

简单说下当时的情况,是我先遇到这位鸟友,当时媳妇距离我大约70米,所以一开始是我和这位鸟友单独交流的,所谈类容没有超出拍鸟的范畴。由于我对附近比较熟悉,所以主要是我介绍了一下附近的鸟情,另外我注意到她的相机比较高端,所以在征得同意后稍微把玩了一下。接下来我媳妇也加入了谈话,一开始还是在说摄影相关的内容,比如分享了一下各自所拍的照片,后来就“好景不长,我们的谈话还是迅速……落入俗套”了。

其实她这种“我不同意你们不要孩子!”的表达对我来说不算什么,也算是关心吧,就是表达方式比较简单粗暴一点而已。对于很多人来说,类似情况也不是没遇到过。比如刚工作不久那几年,春节一回老家,必然是有很多人问这问那,诸如“一个月拿多少钱?”“有对象了吗?”等等,如果有对象了就接着问“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要孩子”等等。有些人比较怵这些,一到春节就压力山大,还有人总结出回怼这些问题的方法并在网络上分享出来。

上面这个现象可以从两方面谈。首先,劈头盖脸地询问涉及别人隐私的问题是不妥的(即使被问的人是其晚辈也还是不妥),但是提问的人往往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在我们父母这一代(或是更早的时候),他们的生活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的生活,个人的想法没有那么重要,个人的空间自然也没有那么被尊重。问题在于近几十年社会发展太快了,老一辈的人还停留在过去的感觉里面,只是他们觉得没有问题甚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我们或者更年轻的人看来就有些不妥了。这里有没有任何针对老一辈的意思(我自己迟早也会变成老一辈),只是碰巧我遇到的大部分与越界有关的操作都是老一辈人做出的。以上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方面,至于第二个方面,我要说的是如何应对的问题。我想我们能做的是接受对方就是这样的人,绝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并没有什么恶意。至于具体怎么回应并不重要,每个人会有自己的方式,只要保持淡定就行了,比如我媳妇的回应(“哦,你不同意我知道了,你可以不同意。”)就很好,要点是态度一定要好。

界线一旦突破就不会只局限于某一个点,这位鸟友仅仅是不同意我们不要孩子就算完事了吗?不是这样的,这只是个开始罢了。在我媳妇参与和她的交流以后,短短几分钟她就接连抛出了两个结论。首先她对我媳妇说到我,她说我是这样这样这样……的一个人,原话是怎么说的记不清了,有点下结论的感觉,然后还不忘记强调她一向是看人很准的。我想这有点不合适吧,毕竟总共也没聊几分钟,能了解多少呢?另外我本人还在场呢,哪怕你给五星好评也多少有点尴尬吧。我来不及有更多的心理活动,这位鸟友又对着我媳妇抛出另一个结论,她说:“他(也就是我)想买一台R5!”这我可就不困了,总算又回到摄影上来了,不过虽然我刚才把玩了一下您的佳能R5,也称赞它是一台非常好的相机,但是您是如何得出结论说我也想要买一台的呢?当然了,以上这些(包括媳妇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惊诧”等)都仅仅是停留在思想活动的层面,我们和这位鸟友的交流始终是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界线的突破很少会是单向的,不介意别人界线的人对于自己的界线也不太看重,比如上面提到的这位鸟友,在“不同意我们不要孩子”等一系列操作以后就开始说她自己了,主要是说她和子女的关系,我本来只是想交流摄影相关的内容的,但出于礼貌也只能是友好地倾听了一会。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妨也从对方的角度来看一下,他们并不是故意的,尊重别人(或者自己)的界线真的是一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和这位鸟友的交流总共也就短短十几分钟,我们的界线就被入侵了三次。“不同意我们不要孩子”属于生活方式被质疑,“说我是XXX的一个人”属于被不合理地评价,“说我想买一台R5”属于被误会。这不正好对应了很多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吗?一位鸟友的言论当然是没什么影响,但是如果是父母的质疑、同事的不合理评价或朋友的误解呢?这些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去应对了。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但是确实也需要一个让彼此都觉得合适的心理上的距离。我们需要定义好自己的界线并加以保护,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界线,这样大家都能感到舒适。

延伸阅读:《谈界线和自我保护:你可以不同意》

Views: 529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我的头脑中记忆了一件不存在的事情

春节前后接连看了《三体》和《狂飙》这样的精彩剧集,完结后想接着追一部却没有合适的选择,这时候想起一部老剧,就是 …

被误解的心理咨询

如今很多人遇到心理问题后都能想到通过心理咨询来帮助自己,而若干年前,比如我上中学的时候,是完全不知道有心理咨询 …

新冠三年之个人小结

差不多两年前的时候,我在《新冠元年之个人小结》中记录了个人在新冠中的一些感受。新冠二年无事,转眼新冠三年即将结 …


各种各样的蝉和生命教育

怎样的生命教育才能让孩子们更加珍爱生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先从各种各样的蝉来说起。 …

他为什么打我?

最近读完了伦迪·班克罗夫特的《他为什么打我:家庭暴力的识别与自救》,阅读的过程非常痛苦。 …

一起摇摆,在成功与失败之外

如果成功是一个挑剔的爸爸那么失败一定是个包容的妈妈每次当我在选择的路口我都只瞟一眼成功就坚定地奔向失败因为我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