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的真诚Ⅱ——真名实姓
前不久,一位一年前在我这边做过几次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又一次约了咨询。在这次咨询刚开始的时候,TA有些焦躁不安,想告诉我什么但又犹豫不决。当然最终还是说了出来,原来TA以前在咨询协议上签的并不是真名。进一步讨论后发现,不止是在咨询中,在生活中其他一些需要使用姓名的地方TA也经常用化名代替。与此同时,TA自己对于这样的做法又是非常批判的。于是我们针对TA为什么不得不用化名,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感觉展开了讨论。
在早先的一篇博文《心理咨询中的真诚》中,我提到过真诚对于一个成功的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使用真名实姓显然也是真诚的一部分,那么对于一个心理咨询来说,真名实姓是不是必须的呢?我想这个问题需要分别从来访者和咨询师的角度来进行探讨。
我们有理由相信,绝大多数来访者在咨询中使用的都是真名。鱼树心理成立三年多以来接待了数百名来访者,除了极个别的情况,每位来访者都会在第一次咨询前在签署咨询协议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里面当然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些来访者明确表示不愿意留下姓名,要求用一个化名来代替;还有就是类似本文开头提到的在咨询师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化名的情况。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隐私的需要,大部分来访者能够在咨询协议上签下真实的姓名,我要感谢他们的信任;至于少数未能使用真实姓名的来访者,我认为他们多数是因为存在某些难以克服的困难才不得不这样做的。比如有些来访者特别没有安全感,非常担心自己的信息会被泄露出去,你没有理由要求他们在刚刚开始咨询的时候就对咨询师信任到可以留下他们的真实姓名的程度;还有些来访者则表示很讨厌自己的名字,因此不愿意使用。对于这些情况,心理咨询需要做的是引导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走向自我发展的道路,促进他们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最终能够达成更多的自我接纳。也许随着咨询的进行,当来访者对他的自我更接纳了并且对咨询师有了更多的信任以后,他也是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名的。当然关键还是看来访者和咨询师双方在多大程度上投入到了咨询之中,至于来访者是使用化名还是真名可能并不那么重要。
心理咨询是在两个活生生的人之间进行交流,名字终究只是一个代号,如果咨询师和来访者都是真诚的,使用什么样的代号又有什么关系呢?上文已经指出,少数来访者使用化名是因为他们确实存在困难,这和不真诚是有本质区别的,那么咨询师是否必须使用真名实姓呢?这个问题就要复杂一些了。
绝大多数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使用的都是真名,然而我们也非常遗憾地看到,确实存在一些咨询师使用化名的情况。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有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咨询师被来访者威胁或骚扰的情况也不是没有的。有些咨询师选择使用化名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似乎也可以理解。但是这里面还是有些问题,如果说来访者因为自己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而使用化名,那咨询师难道也可以和来访者一样吗?这样的咨询师即使不是出于不真诚的目的,难道不也是充满了防御吗?咨询师是不是可以先花点时间让自己的内心更坦荡一些,然后再来投入到心理咨询的工作中呢?
这里来插入一个经典案例,来自网上公开的信息(CCTV也有报道),
(从这里开始共删除284字,内容涉及一个案例,但是后来得知案例中的咨询师和来访者打官司了,为了避免争议,决定删除这段内容。当然了,就来访者和咨询师都没有使用真名实姓这一点来说,这个例子倒是并没有什么争议。总之,我的初衷在于希望咨询师和来访者都更加真诚地投入到咨询之中,而真诚或许可以从使用真名实姓开始。——2021年3月16日修改)
当然我也相信,即使咨访双方都使用了化名,一个成功的心理咨询也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但是作为咨询师,还是应该更坦诚地面对自己和来访者,这才是长久之计。除了化名外,还有个别咨询师对自己的资历进行“美化”,背后的逻辑是当今的大环境就这样,不这样做根本就不会有来访者注意到自己。被揭穿后,甚至还有来访者为其叫屈,大概说的是虽然造假有错,但是也是可以理解的,否则这么好的咨询师就被埋没了,毕竟如今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对此我不做任何具体的评论。
最后我想说,如果躲在化名或其它面具背后,即使没有任何不好的初衷,我们的真诚也会大打折扣,我们的初心也会被慢慢侵蚀。
———延伸阅读———
Views: 738
发表评论